第334章 鸡汤鸡肋,不如荀彧的规劝,

曹操闻言,点了点头。

却不置可否,而是转头看向荀谌。自从荀谌投奔曹操以来,曹操对荀谌尤为器重,所以,还想听听荀谌的意见。

荀谌见状,上前说道:“依属下之见,干脆退回兖州,将徐州还给吕布。”

“为何?”

“因为我们的战略,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荀谌道:“先说王通一方。此前,王通北征草原时,袁氏三子趁着王通无暇南顾,相互之间内讧再起,彼此争斗不休,如今已经势力大减。

而现在王通已经完成北征,灭尽乌桓,逼得鲜卑北迁。胡患已除,王通在北边不会再受到任何牵制。没了后顾之虑的王通,必会对冀州用兵,南向而争天下。

再说我军。

我军之前的战略,是秉承戏志才军师遗策中的“速取豫徐”,再北向而争冀州。然而,我们虽然快速夺取了豫州,却在徐州陷入了持久战,并没有完成“速取豫徐”的战略目标。

而且,现在王通有了新式海船,屯兵于鹰游岛上,随时可以为吕布提供支援。其兵力可以随时投送到长达数千里的海岸之上的任何地方,令我军防不胜防。

因此,依属下之计,不如干脆放弃整个徐州,与吕布议和,转而支持袁氏三子,图谋冀州和青州。”

曹操闻言,沉默不语。

虽然觉得荀谌说得有些道理,但却终究觉得很不甘心。打心底里不愿就此放弃。

想了很久,还是下不了决心。

遂对众人道:“兹事体大,待本将再想想,容后再议。”

……

时逢傍晚,有庖厨送来晚餐,其中有鸡汤一碗,曹操见汤中鸡肋,便有些目光发呆。

此时,乐进进来问道:“今晚巡哨,当以何为口令?”曹操用筷子夹起一块鸡肋,说道:“就以此物为今晚口令。”

当晚,军中巡哨相遇,都以“鸡肋”为口令。军中有一书吏名叫杨修,乃是太尉杨彪之子,年22岁,颇有才名,极为自负。

听到巡哨口令,杨修便对乐进道:

“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如今的战事,进不可胜,退亦难舍。然终究是徒留无益,不如早归。

曹公以此为口令,必有退兵之意。将军可令军中将士早点收拾行装,免得到时候手忙脚乱。”

于是,乐进便下令收拾行装。

恰好被满宠看到,告知曹操。曹操大怒,下令将杨修以惑乱军心之名,斩首示众。

(备注:历史已有改变,原本发生在汉中为“鸡肋”故事,提前发生在了徐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