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

为防泄密,朱元璋将那里的内侍,全部换成了最可靠的人。

这次他提前去坤宁宫,就是为了等自己回来。

一来是习惯了,二来是那里比较安全,三来正好和马皇后一起听一起商讨。

想到这里,朱标也有些哭笑不得。

这俩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命里犯冲,互相看不顺眼,动不动就想蛐蛐对方几句。

也是没谁了。

之后朱标去了坤宁宫,见到了早已等候在此的朱元璋和马皇后。

将马钰今天的话详细的转述了一遍。

听的最认真的就是朱元璋,感悟最深的也是他,这一点从他频频点头就能看得出来。

朱标自然知道原因。

自己的父亲非常勤奋,即便是在战场也会抽时间读书,说一句读书破万卷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他缺乏名师教导,没有办法将所学的东西串联在一起。

不,更准确的说,有这个能力的人都凤毛麟角。

马钰的出现,补齐了这一块短板。

能将自己父亲之前所学的知识串成线,从而找到被历史掩盖起来的规律。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最好面子的自家父亲,才会如此包容马钰,任由他蛐蛐。

不过吗。

貌似现在蛐蛐习惯了,他也有点乐在其中的感觉。

比如眼下,当他得知马钰说他是假装示好儒生,非常的不高兴:

“毁谤,他这是赤裸裸的毁谤咱。”

“哼,若不是看他还有用,咱定饶不了他。”

马皇后、朱标:“嗯嗯……先让他得意几天,以后算总账。”

玩笑过后,马皇后表情凝重的道:

“儒生群体的威胁也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能轻忽。”

朱元璋眼神一冷:“咱倒要看看,谁敢冒这个头。”

马皇后说道:“两三代人内自然是不怕他们如何,可后世子孙对朝局的掌控,很难有我们这般牢固。”

“这个问题靠杀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得想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子才行。”

“你见多识广,得好好琢磨琢磨。”

朱元璋颔首道:“此事倒也不急,咱们有的是时间解决。”

“咱先仔细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再看看能不能找到办法。”

马皇后说道:“是不急,你搁在心里就行。”

“这恐怕也是钰儿不直接将法子告诉我们的原因。”

朱元璋不高兴的道:“你到底是谁家的人,胳膊肘怎么总往外拐。”

马皇后失笑道:“好好好,我这就将他叫过来打一顿给你出气。”

这时马皇后发现朱标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问道:

“标儿你想到了什么?”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我在想,为何现在我们不怕儒生夺权。”

朱元璋问道:“想到原因了吗?”

朱标点点头,说道:“有一些想法了,现在朝廷真正依仗的不是儒生,而是和您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功臣们没几个是儒生出身,对儒家也就没有什么认同感。”

朱元璋眼睛里浮现出笑意,追问道:“还有吗?”

朱标想了想,说道:“我在想,能不能将这种局面保持更长时间。”

“但君子之泽三世而斩,功臣子弟生来享有权力,又很容易腐化。”

“到时候他们不但起不到制衡文臣的作用,还会反过来掣肘朝廷。”

“所以想要长时间依靠他们,好像也不可行。”

朱元璋赞许的道:“你能想到这些,咱很高兴。”

“不过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事实上咱们真正的依仗是兵权。”

“只要兵权在咱们手里抓着,儒生不管怎么折腾,都跳不出咱们的手掌心。”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考虑,问题是不是就简单的多了。”

朱标眼睛一亮,高兴的道:“是了是了,我懂了,谢谢爹教诲。”

抓兵权的方法就很多了,至少比保持功臣集团的纯洁性要简单太多。

啥?你问有兵权为啥就不怕文官夺权?

先问问军队手里的大刀片子再说。

朱元璋接着说道:“马钰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今日我们碰到的难题,在历史上都能找到相似的事情。”

“你没事的时候就多翻翻史书,说不定就能找到答案了。”

“是。”朱标欣然受教。

又聊了一会儿,他就告退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朱元璋脸上的笑容终于绷不住了:

“哈哈……看看,这就是咱的儿子,和咱一样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