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全世界的精英都有意识的把财产转移到阿美。
那个时候阿美是远离战争,是很多富人的避风港。
所以这个时代的阿美发展的很快,当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9月啊!”李松知道今年九月肥熊就要搞一场世纪大演习,然后把整个欧美吓的都睡不着,然后内地与阿美的关系飞速发展。
李松就要利用这有限的窗口期,至少把飞机,手机,电脑,芯片这些东西搞出来。
因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化是无法避免的,同样阿美金融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美金作为最保值的货币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
当然阿美的想法是好的,因为不管任何事情都离不开金融。
哪怕是工厂搬到其他国家,也要受到金融影响。
美元一个波动,就可以让其他国家辛苦一年的被阿美收割。
理论上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任何人做的事情,都不可避免受到人性的影响。
阿美想的是金融可以随时收割任何实体制造业。
但是阿美根本没想到,怎么收割自己人?
阿美自己的商人人从国外低价拿货,然后赚钱,现在你要让自己人不从国外拿货,然后还要自己冒风险投资?
其实阿美的商人也可以做,但是阿美的另外一个特性,那就是政策的不连续性。
今天这些商人在阿美搞起了工厂,那么明年换一个上台,政策变了,别人从其他地方低价拿货,自己怎么办?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阿美的政客要说什么制造业回归?
政客的嘴说出来的话,你要是信了,那么你就是被收割的对象。
所以制造业回归,在没有可靠的连续性的政策支持下,是不可能回归的,大不了我涨价卖就是了,反正转手生意,风险没有自己搞的大。
而且阿美的商人政客都分两派,一方上台呼吁要这么做,另外一方会乖乖听话?
那岂不是支持对手了?
所以李松要为全球化做准备,至少要拿到这些东西的入场卷,不管能不能在其他市场销售,先利用这个时期的关系获得认证。
然后呢?
然后当然是卖力发展技术,拿出更好价格更优的产品,李松就不相信,西方那些商人会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
反正阿美历史上,有几个得罪资本家的,都被资本家摆平了。
资本这个东西,不是以人意志转移,所以李松还是要做好为世界人民服务的准备。
1981年3月5日,李松回到羊城,晚上就看到了新闻,星辉客机降落在高原机场,这次是从东北机场直飞高原,会在高原进行半个月的测试,然后会前往海南,在下个月回长安飞机制造厂整备,就会先飞港岛,然后飞往欧洲,进行飞行许可还有适航证认定。
至于中远程客机,这个暂时保密,太早的话,说不定会影响星辉客机拿适航证。
等到星辉客机飞行许可适航证拿到了,再公布中远程客机。
然后欧美要是卡脖子,自然有肥熊子在九月为自己发声。
:https://u。手机版:http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