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在舟朝养成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掉啊。

就算是读得再小声都被被人听见, 然后就会围过来一大群人,七嘴八舌的问。

“为什么这里要这么读呢?”

“这个字,我觉得跟之前有一个字特别像,几乎是一模一样,为什么你现在又是读另外一个音呢?”

“这个字要这么翻译的话,这句话的意思都变了,你确定吗?”

“会不会跟现代一样出现多音字的可能性?”

“没有标点符号,你确定这里断句没错吗?”

……

瞿秋离脑壳都麻了。

你问他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读?

因为他在舟朝找的先生就是这么教他的啊。

就好比,你问人家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这个问题你要人家怎么回答你?

所以每到这时候,瞿秋离都只能含糊其辞,可这些都是大佬,他也不敢随便糊弄。

“我的意思是,我先根据我的概念,一一将文字对比翻译出来,至于断句,解释,我们押后再讨论,老师们觉得如何?”

就像读书一样,全文通读之后再来讲解文中的意思嘛。

说得有道理,大佬们都同意了。

这这次挖掘出来的竹简很多,每个人都分到一部分,有了瞿秋离的建议之后,基本上就是各自为政,遇到实在是无法解决的难题,大家再围在一起互相讨论。

这个竹简研究中心,学术氛围相当浓厚。

就连那些兵哥哥都喜欢来他们这里站岗,就是喜欢听他们各种争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