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按照规矩,学政不出声地挥挥手,示意柳庭璋先行离场,到县衙为他们准备的一处侧房去等候。柳庭璋向他端正行礼后,随着衙役不疾不徐离去。

学政索性放下手中杂记,逐一检视这第一份交上来的卷子。

居然全对!二十空毫无错漏!

今年是他和县令商议斟酌后共同出的考题,其中一道是从《易经》中挑选了极生僻的一处。

想要为难为难考生们,减轻下午面试的压力,也想选拔出真正通经懂易的人才。

院试之前,他们预估着,满县考生,大约能有不到两掌之数的人能答对。没想到如今第一份卷子,就开出了这么一个好头。

学政再看卷旁的姓名——柳庭璋。

他记下了这个名字,又想着县里可有姓柳的大户人家。能够全部做对,必然是家学渊源吧。

院试选拔的秀才,是要由官家供养,发米发粮的,因此州府对于辖下各县隔年的秀才名额都有上限定数。

各县则根据县令这个父母官的想法,在限数之下取士。

县令在上一次院试中取了接近上限的人数——五十名秀才,明显感觉这两年较真的、质疑的人多了起来,气恼之下,决定这次就取二十名,比上次的一半还少。

自然,关于秀才人数,只有县令、学政、劝谕等少数几个官员知晓,他们一致决定,笔试卷子出的难一些,下午面试严一些。

如此一来,上午考完,七十多位考生们难得吃到县衙饭食,过后不久公布下午复试人选,只有寥寥三十三位,不到一半。

下午大约未时中,柳庭璋被分到了县令所在的考间。

日头懒洋洋的,像是人午后犯困一般。县令一连面试了七八个,感觉没有出彩的,要不就是形容猥琐畏手畏脚,要不就是紧张到吐字不清。

县令揉揉额头,让衙役传进下一个考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