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做就做,前日顾采薇便去了趟国子监,她去借“他山之石”。
国子监里的四位老师,大多三四十岁,学书学淤了,眼睛不好使,齐齐眯缝着看人,挂在嘴边的话不外乎“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四人如出一辙,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呆板夫子。
学生们倒是从十岁十一到十六七岁都有,顾采薇大多认识,往往是她赴宴交好的京城闺秀们的哥哥兄弟,很少有人以读书为乐,来国子监求学不过是镀个好名头、好履历。
她匆匆与几位老师、认识的若干名门学生寒暄几句,彼此都觉得不是一路人。
然后在柳祭酒特批下,顾采薇悄悄从存档库中借出了前十来届进士前三甲的策论答卷,约定三日后归还。
毕竟对于会试要考的策论,顾采薇只是知道出题目的、大致方向等梗概,要想写精写好,研究成功过来人的卷子是最有效的办法。
这些文章,就是顾采薇心中所谓的他山之石,她要自己先理出个头绪来,之后便是“可以攻玉”。
昨儿个虽然劳累,不过她所得颇丰、获益匪浅。进士及第的学子们在考场写就的文章,很有精彩犀利之处,完全不同于他们后来进入官场那副官蠹品行。
顾采薇随看随写心得,记录了满满半本子线装白纸本的批注,直让伺候笔墨的识墨和识砚咂舌不已。
现下,听了识书的话语,顾采薇犹豫了一瞬,今日要抓紧时间,继续进书房攻读文章?还是趁着秋光正好、出外晒晒日头换换精气神?
她眼角余光看到正房屏风处还挂着的那个布袋,就是柳庭璋为她做的干桂花“香囊”。
布袋倒是被丫鬟们打理的一尘不染,可惜香气已经散去,毕竟已经过了好几年。
丫鬟识砚察言观色实在厉害,随着郡主眼光看过去,连忙补充一句:“想必花园里的桂树花朵,正宜采摘,做香囊、做吃食都合适。”
这恰和了顾采薇心意,她一时兴起,就带着众丫鬟去往府内花园桂树林。
此时十月近尾,岁属深秋,天气寒凉,桂树上茂盛的米黄色花串子,日渐零落飘散,只留一缕金桂香气经久不散,萦绕在诚王花园中。
这一片桂花林,是因为幼薇郡主顾采薇喜欢,她的父王、上一任诚王搜罗各地名贵桂树品种而种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