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庭璋提到,他方才知晓自己生父曾任本地县令,离任后杳无音信。
凭她一介郡主来找个官场中人,至少比徒弟去找容易得多。
顾采薇未加思索便在纸上承诺,她负责找寻当年的柳县令,看看能不能帮柳庭璋改户到生父名下,以备科考,并软言软语劝慰柳庭璋静待下文,安心读书为要。
如何找寻呢?顾采薇首先想到求助于国子监的老师们,这些是她近期日日接触的人。
话说自从梦别三哥、见过二哥和柳庭璋以后,顾采薇心绪和行为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她想要为自己好好活这一世,追寻教书育人的本心,将来开办书院广纳良才。
为此,顾采薇凭借着多年前皇伯伯信口说过的承诺,朝九晚五去国子监读书求学,日日如此,以备将来。
诚王太妃乐见其成,相当鼓励女儿与适龄的达官贵人家子弟做同窗,她的着眼点自然不是学问,而是女儿的婚事。
从中秋前回京到此时初冬十一月,顾采薇已经坚持上课三月有余。
之前她只是偶尔来国子监借阅书籍资料,对于任教老师总是看不太上,嫌他们迂腐可笑、言语古板,又对于儒家经义囫囵吞枣、半通不通。
但是如今想到这些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好歹粗通法家学说,顾采薇到底拿出几分敬意,有了尊师重道的架势。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老师们一开始并不愿意教授唯一的女学生。
但是顾采薇用功之处远超纨绔同窗。毕竟她不是来混日子、不是来镀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