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河两端住的全部都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家庭,后来随着四谷市旅游行业发展,开发商拿出高额的拆迁补偿挨家挨户征收房屋。
没人愿意和钱过不去,四谷这座小城老龄化严重,经济落后需要靠游客带动,所以大部分居民同意拆迁。
慢慢的,河的一端陆续拆除,建立起充满古朴特色的景点吸引外地游客。
另一端以几家为首坚决和开发商斗到底,他们不同意拆迁,活在深巷的理想乡,享受有什么事喊一嗓子就能和邻居呼应,每天练嗓遛鸟下棋,晒晒太阳回忆巷子里发生的故事,不知不觉心灵和身体随着四合院的青砖灰瓦一同老去。
下完三天秋雨,巷口砖墙贴满晕开字迹的小广告,交缠的天线挡住四四方方的天空,刚好形成阳光撒下的网。
早餐摊挤在两侧,摊主盛好热乎的豆腐脑,十年如一日贩卖邻里爱喝的味道。
吃完饭的大爷们单手拎着鸟笼脚步悠哉,遇到熟人停下脚步,笑着问候一句“吃着呢?”或“送孩子上学?”。
还没睡醒的学生被家长拍了一下,赶紧放下油条,努力睁开眼乖乖叫道“爷爷早上好。”
自行车想要穿过人群只好发出“叮叮”的铃响,比起他来电动车更习惯吆喝一嗓“让一让”。
人们说笑着,为了躲避交通工具散开再聚拢。
这份热闹由近及远,往里走四合院早起的人家打开大门。
几个老太太拿出圆凳碰头聊天,聊到开心,不忘叮嘱身旁玩闹的孩子们千万别跑远。
还有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单纯喜欢出门坐着,目光放向眼前窄窄的红砖过道,时不时抬头刚好捕捉到不知道谁家飘向半空的炊烟。
没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时间在这里好像有意放慢,允许人们经营柴米油盐却安逸自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