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丁姥爷和李家排名老三的汉子值班。摇摇手中的大蒲扇,李家老三眉头紧锁,皱成一个川字:“丁大爷,你家这几亩田的红薯许出去多少啊?”
唉,这也是古代人婚嫁都在附近村子的弊端之处。但凡赶上灾年,你家村子富庶,那娶进门的几个儿媳妇的娘家人就会都跑来借粮,嫁出去的几个女儿也会回娘家哭诉,不给不行。
富户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他们这些条件一般的小老百姓家庭可就架不住喽!
嘴上说是借,但肯定是有借无还的,其实就是要,最多年成恢复好了再还你。
可是不给吧!都是亲家,也是自家儿媳妇和女婿的亲人,自家活得下来也不忍心眼睁睁地看他们去死;
可真要是给吧,那就更不好办了,家家户户都是一大家子的生,自个家中十几口人;
每个儿媳妇家中也是十几口;自家几个嫁出去的女儿每家婆家自然人数也不少。这么一算,就有毛上百口人需要接济了,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哪是他们能承受的?
就算咬咬牙勉强各家接济点,但是今天的粮给了,那明天的粮呢?
总不能今天给了明天不理了吧!给来给去,自家也不剩下点什么吃的了,所以一到大灾之年,最后老百姓往往是由于接济别家而双双饿死的。也是难了!
唉!隔壁李家好几个儿子,儿子多了儿媳妇自然也多了,儿媳妇多了自然孙子也多了……
要不然李家老汉怎么请自家人和他们家搭伙看红薯地呢?
自家就老大和大孙子两个劳动力,自个这个老头子和小孙子只能当半个劳动力使,而李家儿子、孙子一大把,明显是自家占了李家大便宜,就算是木氏和小李氏交好,此时人情也做不了主。
还不是老李头想让自家盯着李家众汉子,别一个个地被自个婆娘在床上吹了枕头风,趁看地的时候偷摸几把红薯给他们带回娘家!
红薯耐旱,收成并没有收到多少影响,这一两天就能收了,隔着院子能听到,李家众亲家已经来来回回上过好几趟门了。
但是就算要接济亲家也只能等红薯全收回去了再说。不过要是众儿媳妇等不及了,来这种昏招,李家两个老的也没办法天天待在地里守着,否则红薯还没有收获,他们两把老骨头都已经累散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