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找了很多闲汉,也不做其他的,就往人多的地方一戳,然后就开始讨论陈家糖铺——什么东家献了种蘑菇的法子、什么县令高度赞扬、什么县令十分喜欢吃陈家做的麦芽糖,吃了一高兴亲自提笔写了招牌......
果然,全县的人都被吊足了胃口,等到陈家糖铺开业那天,不管有钱没钱,都一窝蜂跑去看热闹了。
本来一大半的人是准备就去看看热闹的,但是耐不住陈三郎会做生意——首先,开业前三天价格上有优惠;其次,陈三郎多也卖少也卖,你要是只想买一文钱的,他都可以用小木棍挑了给了你。
这下子,看热闹的都打开荷包买起来了——多了买不起,花个一文两文尝尝县老爷都说好吃的麦芽糖还是可以的!
不过看热闹的百姓们满意了,曾小莲不高兴了。
“你说你,何必呢,”曾小莲一遍给陈三郎揉腰,一边抱怨,“要我说干嘛卖一文钱两文钱的?就卖罐装的生意也差不到哪去,你这样卖,挣不到多少不说,人还给累坏了。”
曾小莲倒不是真的抱怨,更多还是心疼。这三天陈三郎带着石叔石妈在店里忙活,累的一刻钟都歇不了;青杏在家又重新结果做糖的重担,也是累的脚不沾地的,算下来也没多挣多少,她觉得太不划算了。
“诶,媳妇你按得真舒服,对,对,就是那,再使点劲,”陈三郎知道媳妇这是心疼自己,也不急着反驳,只专注享受。
等曾小莲絮絮叨叨把气都发完了,他才慢悠悠开口,“这不才开业又卖得便宜人才这么多。”
“等过两天大家好奇够了,人就少了。普通人家哪舍得天天花一文两文来买糖吃?”
“咱这样做,这不叫那啥,青杏说的,走群众路线,在全县城人那留个好口碑嘛。”
这话倒没错,这年头麦芽糖基本都是罐装的,再不济就是搅和硬的大块,像陈三郎这样愿意一文两文卖的,真不多——反正县里是没有的。
毕竟糖这种东西,又不是卖不出,何必这么麻烦。陈三郎此举,让那些舍不得一次性买一罐的人家也能买点给孩子尝尝,大家高兴了,对陈家糖铺印象自然也就不错了。
曾小莲想到这两天出门就能听到大家对自家糖铺的赞扬,说不出反驳的话了。
“咱家糖坊接下来的路子,我都想好了。”陈三郎想了很久了,这次开业的盛况也证实了他的想法没问题。
“等店里稳定下来,就先让石叔去守店,我出去谈生意。酒楼饭馆做菜要用麦芽糖,糕点铺子也少不了麦芽糖,这些要是能谈下来,咱家糖坊就有了稳定的买家了。”
“店里卖的麦芽糖,罐装的卖,木棍挑的也卖,哪怕一次挣得少,积累下来,也不错了。”陈三郎才不嫌少,苍蝇腿再小也是肉不是?
“到时候再让小鹏在码头帮我们卖......”说着说着,陈三郎的声音突然断了,曾小莲探过身子一看,嘿,睡着了!
曾小莲笑着摇摇头,拉过被子给陈三郎盖好,起身去看闺女了。
“娘,咋啦?咋还不睡。”青杏这会正躺在床上,让小草给她揉胳膊,见曾小莲进来了,连忙坐起身来。
“太太。”小草也嚯的一下子站起来讷讷的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