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页

翰林院的人近日便都在为此事焦头烂额,用什么词汇都觉得不妥当,总觉得会怠慢其她的王女。

最后实在没办法,还是因着秦子衿的提议,她们翰林院写了三十幅诏书,皆是寻的上好之词,配得上王女这样的身份,一同呈上给国主。

至于究竟哪一位王女用哪一张诏书,最后还是由国主来决定。

这还是翰林院头一遭,用这样的形式,本来还有些人担心着会招来国主的责备,谁知国主倒是个喜欢新奇的人,竟还夸这法子好,直接赏了想出这法子的人百两银钱。

待得知是秦子衿想出这法子时,国主便又将秦子衿的名字记了一遍,如今算是印象深刻,怕是忘不掉了。

国主心中觉得,秦子衿虽是个平常不吭声的,但办起事来却总是稳妥,甚至还总有些新奇的点子。

其实秦子衿想出这法子,倒也并非空穴来风,她也是偶然发觉,国主并非喜欢旁人替她做决定,但有些事情是自古以来的老规矩,国主又不得不从。

秦子衿这法子便是遵了老规矩,但最后依然是国主自己来做这决定,自然也讨了国主的欢心。

秦子衿得了国主的赏,本该有人嫉妒,但秦子衿却是个会做人的,她将这赏银均分成了许多份,口中说道这是大家一同努力所得,不该她一人独吞。

甚至连翰林院的随从,人人都得了些许赏银。

先前那些嫉妒她的人得了她的银子,便也没什么旁的话说了。

这招还是先前李之遥对待那车妇时,秦子衿学来的。

秦子衿如今已有俸禄,家中需使银钱的地方也不多,她也没有从前那般困窘爱钱,该撒银子时自是毫不含糊。

翰林院的俸禄其实并不高,又是个没有油水的衙门,若是有养家压力的同僚,其实颇为困窘,很是需要银钱,只是她们也没有旁的路子来钱,便只能寻常节省些,盼着日后升官能多拿些俸禄。

所以秦子衿此举,那些家中富庶的同僚们倒也只会觉得此人不错,但那些需要银钱的同僚们便在心中对秦子衿生了许多好感,毕竟若是旁人,得了这百两银子,早已喜不自胜,揣进了自己兜中,并不会想着分给大家。

秦子衿是第一人这么做,此举倒是让赵叙白惊讶地瞧了她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