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部片子如果真的这样拍,后续假如电影出来了,华国观众感受到的东西一定会更加深刻。

它失去了让人们感恩生活可贵、拒绝战争的本心。

明筝直言道 :“如果是我,我不太会想去看这部电影。”

不想去看,也不敢去看。那些沉重的历史,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他们这一代人,享受到的是前人用生命换取来的和平,他们一面铭记,一面努力向前。

在看到太过轻易的死亡时,会越发感觉生命的可贵。

明筝的话让卫斯理陷入了沉默,这大概就是他的故事雏形所遇到的瓶颈所在。

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场恐怖分子带来的袭击案,无辜的路人在他眼前死去,他就好像变成了电影雏形中的那名摄影师一样,他看到了这一切,他想将他感受到的东西告诉观众。

明筝在爆炸案中像救世主一样的姿态出现,所以那名摄影师能带着她搜集到的信息公诸于众。

卫斯理盯着桌面出神,他的桌前摆上了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咖啡上的拉花像一个漩涡一样将他席卷进去。

“或许。”明筝轻轻出声 :“电影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伤害上面。”

她的声音轻缓,带着镇定人心的力量,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或许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的,一位摄影师带着照相机去那些被战争波及到的地方,她在那里看到了爆炸中被母亲护在身下的女儿,看到了七旬老人送往唯一的独子去战场,看到了在战争中苟延残喘还努力活着的人,她将这些全部记录成册,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发布了出来。”

“那她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卫斯理猛地抬头望向她,激动地问 :“这样做?她的目的是什么?”

“唔……”明筝想了想,她其实并没有思绪,她不是编剧,讲的故事都是她自己从那个电影雏形中感受到的、另一种轻松一点的表达 :“或许是因为她有一位参加了战争的丈夫?她的丈夫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宝贵的东西,于是她萌生了这个念头。”

在明筝看来,观众是具备思考能力的,他们不需要你将所有残酷血腥一一展现在他们面前。

你所要传达的是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那就表达出这一点就够了。

卫斯理手指习惯性地在桌子上敲打,他脑海中不断盘旋着明筝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