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页

这些学生中平均年龄二十岁往上, 身上少有浮躁,多是些清隽的书生模样, 因着向道的缘故,行动举止间又多了几分飘逸洒脱。

若是放在往日, 蒙真定会陪同他们前往竹林, 为他们讲经释道。但是他现在并不想讲,凡事都要有个度, 道也不能讲的太过频繁,上辈子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闭关修炼,偶尔出关时才会开一场道, 哪能隔三差五的讲,别他没讲腻,听的人倒先听腻烦了。

是以,他以嗓子不适为由拒绝了这些学生的请求。学生们深信不疑, 有几个热情的甚至第二日早上还给他送了几包清火的茶叶, 要他多多休息, 养好嗓子,他们静心等候,期待他的下一场道经。

蒙真讲道的事不仅学里的学生知个一清二楚,教官们也是知晓的,他们的老师杨教官甚至还去听了一场他的道经。

说起杨教官这人,也算得上是年少成名,人十七岁上就考中了进士,在朝中为官四五载,因其耿直的性子,得罪了朝中一权贵被降职,后回到香河县,在县学里做了一名文职教官。

杨教官严己律人,教学有方,从教十三载,手底下出过不少举人进士,其中两名榜眼一名探花,还有一名是状元。

因着这一点,不少学生都想做他的学生,然而学里有规定,每个教官带班三年,三年之后接着带下批的学生,学生们不准指定哪个教官,分到哪个便是哪个。

没分到杨教官手里的学生有些意兴阑珊,杨教官却劝慰他们,老师只是起个引导作用,科举考试乃至将来入仕做官,学生们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

不管是读书科举,还是入仕做官,亦或是教书育人,杨教官的思想理念始终围绕着的是儒家文化。

然而看待事情不能只流于表面。士大夫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理应是儒学的拥护者,然而事物的发展不能总归于一流一派,儒学根深蒂固的同时,道释两学也有不少的拥护者。

所谓“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儒道释三教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从最初的三足鼎立到后来的慢慢合流,至本朝时,三教合流已成社会主流思想。

不管是乡野士大夫,还是在朝做官者,其中不少既是儒学的拥护者,同时也是佛道两家的倡导者。甚至不少士人以与道释两教人士相交为雅。

杨教官也算是其中之一。杨教官精通于儒术,道释两家也有泛泛接触,在他看来,文化思想就该百花齐放,不应只尊一家,所以在蒙真为学里的学生讲道时,他并不反对。

只是基于本朝科考书目皆与儒学相关,学生现阶段还是以儒学为主,道释两学做个调剂尚可,万不可醉心沉迷。

为此杨教官便私下找蒙真相谈,蒙真与他想法一致,后年是乡试之年,学生们现下当务之急应该是好好读书。至于想听他讲道的,他可以一个月给他们讲一次。

一个月很快,秋风劲扫,秋雨落尽,很快就进入了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