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老师说,方言传承千年,由古至今。今人讲的,是同地先人口中说的话,是历史的承载,也是艺术。
菜还没上,才点完。
她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时所必也。”
顾蓦坐在她身侧看她,她坐得端正,不像是老师,反倒是像认真听讲的学生,可她说出来的话却铿锵有力。
学生们在思考,赵言殊接着说:“这是《毛诗古音考》中的一段话,意思也就是说呢——”
瞧着这群学生都在等她答疑解惑而忘记独立思考的样子,赵言殊刻意停顿,把到嘴边的话咽下,等他们反应。
“说什么呢?”
顾蓦接上赵言殊的话,只是这问句并非抛给赵言殊,而是抛给这群学生,他看向他们。
其中有位脑子灵些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接顾蓦的问题:“意思是说,在时代上有古今之分,在地域上有南北之分,文字有改革,读音有变化,这是必然的形势。”
“对,”赵言殊满意地点点头,把这位同学的名字和面庞记在心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字读音不同,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文字读音也不一样,而读音发生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众人点点头,像在上课一样。
此间,顾蓦目光一直舍不得从赵言殊身上移开。
她在说这些话时,虽坐姿像个学生,可每个字都掷地有声。
“以后若是有人对你们说这种问题,你们怎么答?”赵言殊问他们,并为他们提供思路:“难道有了隶书就不保留篆书了?”
篆书是我国第一次文字统一的产物,但后来程邈把篆书化圆为方、化繁为简创了隶书,隶书相对于篆书确实在书写上简单了很多,难道因此就摒弃第一次文字统一的产物吗?
“你们知道的,北宋时期梦英和尚的那方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为什么刻那方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