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涉及到一个怎么供货的问题。
省里两个大纺织厂手里的员工最多,他们就希望,先帮他们清库存。
清完库存,他们就好安心做的确良布,正好赶上市场需要,做一批好的的确良布,又能增加不少厂里的产值。
市里的纺织厂,特别是沈玉兰所在的纺织厂,就觉得应该先将市里的库存给清掉,毕竟人是沈玉兰找来的。
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
谁也不肯让谁,毕竟沈玉兰说的清楚,是给现金。
不是和其他时候一样,写个账目,今年拖明年,明年拖后年。
有资金,工人的工资和奖金肯定能发下去,厂里也能够更新一批设备。
工人得了奖金,积极性上去了,厂里的设备更新了,到时候,产出来的东西,就更好了。
这么一本万利的事儿,谁不是争着做?
吵了一个上午,也吵不出一个结果。
中午吃饭的时候,沈玉兰他们厂的副厂长刘明枝,悄悄问她,“你认识的那个人,她要多少布?”
沈玉兰也不瞒着,“十几万的布!”
“多少?”刘明枝惊讶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