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盐政

林宪提出的开中制比前朝开中制的优势就是成功调动了百姓运送军粮的积极性,虽有不足,但是利大于弊。

同时,这法子也使得部分商人为了节省运粮成本,招募农民在边境附近开荒种地,且自己成立了卫队修筑了墩台。在遇到外敌进攻时,这些农民和卫队也可以成为预备兵力。

因此,林宪得封文安侯,封袭三世。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项政策变得不再适用。

因为盐引的兑换要根据食盐的产能决定,食盐的产出限制住了能往边境运多少粮食。

此外,许多豪门世家利用自己的身份权势侵占盐引,还利用便利优先兑换食盐。朝廷规定“监临官及四品以上官员家人不许中盐营利”这项法律形同虚设。

因此,许多商人和普通百姓空有盐引,却没有盐可兑换。

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大大打击了商人和普通百姓的积极性。

又因为做开中盐生意的商人越来越少,从而导致边镇的粮食开始出现危机。

淳化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用银两来领取盐引的办法,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不在将盐引与运往边镇的粮食挂钩,这就是所谓的“开中折色”。

林海的祖父林观时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对此事自是大力反对。引经据典,对淳化皇帝细数“开中折色”之害。

这大大的得罪了正准备摩拳擦掌,在盐务这块肥肉上大咬一口的豪门世家。

不久,林观便因一场风寒英年早逝。

淳化皇帝自是怀疑这与“开中折色”之事有关,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难保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将反对之人杀人灭口。

无奈大理寺与锦衣府联合查案,也没查出异常来。

淳化皇帝便只能额外加恩,让林海之父,又多袭了一代文安侯。

而“开中折色”,自也是获准推行了下去,成为朝廷和豪门世家的敛财手段。

从此,户部缺银子,只需大肆发放盐引即可。

豪门世家再利用种种手段,将盐引吃下,加价卖给盐商。

盐商则带着盐引到指定的产盐地区向灶户买盐,贩往指定的行盐地区销售。在这个过程中肆意压低买价,抬高卖价,剥削灶户和买家,获取巨额的利润。

近年来,盐税锐减,虽有庆历皇帝登基后下令削减盐引发放以消化之前超前发放的盐引的缘故,但减少的盐税却远多于削减的份额。

最近几年得天之幸,没有大的天灾人祸,人口暴涨,对盐的需求应是大大增长才对。

本朝盐税占据朝廷财税十之三四,盐税锐减,甚至能影响国家运转,故而庆历皇帝派了心腹之人出任扬州巡盐御史。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因盐而富甲天下。背靠两淮盐场,依托京杭大运河,南临大江,北接黄淮,横穿东西,纵贯南北,将盐销往更为广阔的流域。

巡盐御史便常驻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