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页

“吾亦有恩主沈平章,蒙其恩惠,学文习武、读书识字,不敢有半分懈怠……君受滴水之恩,尚愿意涌泉相报,吾受教养之恩,敢不以性命相偿?”

“闻君镇守川蜀,将领忠心,士卒用命,竟因李铎之故,多年未能出蜀,惜乎哀哉!然黔安一战,君之韬略勇武,如锥处囊中,终声振四海、名扬于世……吾主慕将军勇武,吐哺握发、求贤若渴,必扫榻相迎、虚左以待。”

“……日前侥获程文山等部,吾念公情义,愿请程为上宾,盼来日与君重逢之时,三人把酒言欢,共谋大业!”

写信之人,好生毒辣!

王川听的冷汗涔涔。这封信并不深奥,半文半白,属于佘崇明这种读过点书的大老粗也能看得懂的。

当然要佘崇明听得懂,因为这封信根本不是给赵识看的,是给佘崇明看的!

前半段,先是客客气气的褒奖了赵识一通,然而话里话外都在说赵识深受士卒爱戴。

紧接着说自己跟赵识一样,都是流民出身。看上去仅仅是为了唤起赵识的共情心理。说赵识蒙受佘崇明一饭之恩,为他出生入死也是正常的。却又提及自己的恩主沈游,说自己承蒙沈游的关怀教育之恩,必要用性命相偿。

正着看毫无恶意,可倒过来看就截然不同了。

刘三俊要替沈游出生入死,是因为沈游让他吃饱穿暖,教他学文习武。而赵识要为佘崇明出生入死,仅仅只是因为佘崇明给了他小半块干粮。

佘崇明脸色格外难看,半块干粮而已,真的能够买到赵识的忠心吗?

此刻再看那些夸赞赵识的话,什么“解衣推食”、“爱兵如子”,只觉格外刺眼。

最为毒辣的是那句“闻君镇守川蜀,将领忠心,士卒用命,竟因李铎之故,多年未能出蜀,惜乎哀哉”

明面上是说他与李铎对耗,才没能打出川蜀。可看在佘崇明眼里,这摆明了是说赵识有私心,没替他卖力打仗。

最后又提到程文山被捕,看在赵识的面子上,被皂衣军奉为上宾。只等着赵识前去投靠皂衣军,兄弟二人,双双团聚。

程文山作为赵识的心腹,他若投降皂衣军,赵识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