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页

所以刘三俊正色道,“首先,是士卒的安置问题。按照自愿原则,挑选身强体健,或者有特殊才能的人,通过基础体能测试后收编入皂衣军”。

“你若按照自愿,只怕要营啸”,赵识淡淡道,“当兵苦累,若不是活不下去了,谁要来当兵。可恰逢乱世,便是饷银只发三分之一,都有人不肯离开军营”。

因为离了军营,根本活不下去。

“总有人想走的”,刘三俊笑道,“好端端一个天府之国,被折腾成这样,除却佘崇明的奢侈无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穷兵黩武”。

“负担沉重徭役的民夫、被强征来的士卒……这些人若能有机会返回故里,许多人都是愿意的”。

“那不愿意走的人呢?怎么处理?”

刘三俊笑着,平静道,“充入俘虏营”。

赵识倒也没有生气,他知道共计六万大军铁定是有人要走的,因为皂衣军无论如何都不会允许六万人都被编入他们旗下。

只是假如可以,他依然希望这些人能有个好结果。毕竟都是可怜人。

“将军勿忧”,刘三俊笑道,“届时为了恢复民生,会提供大量的岗位,有些岗位的报酬丰厚,远甚于当兵”。

“我已经传了消息回去,按照行军速度,再过一日就会有先头部队入驻,进行赈灾,然后工匠、医科、官吏等等陆陆续续都会到来”。

赵识没有回话,他沉默着,只是回了一句,“百姓皆苦,望你们仁慈些”。

刘三俊一挑眉,心里对赵识的评价拔高了一些。一个知道生民苦楚的人,总是更叫人欣赏些的。

“放心吧,我与你同为流民出身,自然知道百姓日子过得难”。

刘三俊原本平静的语气起了些许波澜,他傲气道,“我十四从军,南征北战数十年,打下过数个州县。我打过的每个势力,不管是山贼还是官兵,其辖区内,从来只见生民流离失所,无有安居乐业之处”。

他重重道,“唯有皂衣军,打下了地盘便扎扎实实的复苏民生。如此之多的势力里,皂衣军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没有之一”。

赵识嗤笑,“自吹自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