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朱子明治下其实并不缺粮,缺粮的只是将军府而已。
简单的做个计算题,如今在他治下共有田地万亩,按照一亩全年平均产量两石计算,一百三十万亩田地的总产量就是二百六十万石,即便受到天灾影响,粮食产量会有所减产,但总量绝对是操过两百万石的。
古代一人全年的粮食消耗量肯定没有后世高,按照一人一年三石也就三百六十斤的消耗量计算,除去五十万人口口消耗的一百五十万石外,以及朝廷征收的二十几万石税收,一般都还能剩下个大几十万石。
记住这还是在没把地主土豪隐匿的田地和人口算进去的情况下得出来的结论。
如果征南将军府进行严查,人口多出个十来万不成问题,并且大部分还是青壮劳力,土地再多个三四十万亩也不成问题,并且保证基本属于上好的良田。
换句话说朱子明治下,每年粮食余量可能超一百万石,所以征南将军府暂时稳得住,实在不行敲大户的竹竿也没问题。
为什么粮食明明富足,却偏偏有大量的百姓饿死或者变成流民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致使绝大多数土地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现象。
比例甚至远超后世所谓的二八定律,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九十的生产资料,剩下的百分之九十的人再去分配百分之十的资源。
如此一来,老百姓不贫穷才怪!
也正因如此,诗圣杜甫才感慨万千的道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无论兴亡苦的永远都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朱子明心里不免有了其它计较,在他看来占据社会大量财富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把社会创造的财富全用到个人享乐上。
这样的话他推翻元廷建立一个新王朝不过是换了个姓坐天下,于全天下的百姓,于整个华夏的历史并无太大的进步意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