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经过去年一年的屯田,大家驾轻就熟,今年又并未增加多少耕地面积,增加的只是棉田而已,所以压在赵蒙生身的担子也轻了不少。
不过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大问题没得到解决,那便是田地的肥料供应不足。
肥东肥西两地加在一起,如今屯田近四百万亩,按照每亩最低三十斤磷肥供应需求,四百万亩就需要六万吨的量!
若是再算六百多万亩民田,磷肥需求量将高达十五万吨,将近二百五十万石的量。
这么大的量在古代想要通过陆路完成运输,其耗费之大难以想象,甚至最终所得也远远比不耗费。
所以每年能从寿春运到庐州的磷肥数量不足三千吨,只有不到需求的二十分之一。
而磷肥的缺乏也令得朱子明想要依靠磷肥实现增产的愿望遥遥无期,目前只能把磷肥用到价值更高的棉花,以此来保证棉花的产量。
去年的一万亩棉田共计收了一万五千多石棉花,除了留下一万石棉花用于织布外,剩下五千石通过吴国公府下辖的纺织和皮毛业官商流入了市场。
五千石棉花从吴国公府手中流出,最终卖出了五万贯的价钱,至少相当于五万石粮食收入。
换句话说一万五千石棉花与十五万石粮食是等价的,但这仅仅是一万亩地的产量。
换算下来种植棉花比种植粮食效益要高出七倍,如此高的效益使得吴国公府的官员都意识到种植棉花或将成为吴国公府又一大财源。
最终在屯田司的牵头下,一个个都十分积极的开始了棉花种植的计划,今年直接就将产能扩充了十倍,预计种植十万亩的棉花。
原本朱子明是想扩充至二十万亩,然后等下一年再扩产至四十万亩,但不少官员觉得一次扩充二十万亩太冒险,加人手不足,纺织能力有限,便建议先扩充至十万亩进行试验。
如果今年依旧丰收,且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明年或许就直接将产能扩充至四十万亩乃至更多。
不过有十万亩也不少了,十万亩预计收获十五万石棉花,相当于一百五十万石的粮食,真不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