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冲九龄堂能将店铺开到边缘小镇千灯镇上,就知道肯定没亏本,而吴家铺子竟然要比九龄堂卖的贵三成有余,就算只局限于一些香料,但这县里有多少酒楼酒肆林立?
一家开销不算多,这么多家难道还不算多吗?
古代的消息闭塞,长在路边的药材一般人不认识道也算了,毕竟现代也没几个人的出路边的草药,但就连草药名头可能都没听说过,更别说是参杂在一群草药当中那一两种可以作为香料使用的草药了。
因为不识字,大夫开完了药方子就直接拿去药柜抓药了,一般药包都是一幅一贴,都混在一起,等到要煎药的时候,就是原本能认出来的,也认不出来了。
更别说是一般不怎么接触药堂草药的食肆酒楼,在古代生病可不是小事,要是家里有人患上能传染给其他人的风寒,没准连自己都会被辞退。
因为风寒有些病症和瘟疫差不多,又是做吃食生意的,饭菜容易沾染病气,掌柜的怕出事,自然也就只能将人辞退了。
所以也就导致,做这一行的人大都身子健康,也就更少接触药堂也更少接触草药了。
和现代人没事就往药店买个药不一样,古代的药堂是个让人敬畏的地方,随便不会去,去了之后回家还得沐浴洗尘麻烦地很,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药堂里面看病的人多,病菌自然也多,洗个热水澡提高免疫力也能预防感染。
退一万步说,药堂也不是谁都能去的起的,寻常老百姓病不起自然去不起,就是一个感冒都撑着直到好了为止也不愿意去看,普罗大众的认知总是能看出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就从之前沈母病成那样,却不肯去药堂看病,而是找了个邻村的郎中,就知道,就连沈家这种受了些教育的人家都避药堂如蛇蝎,更别提其他老百姓了。
一句话,小病熬着熬着过去了,大病看了也不一定看得好,免得倾家荡产,自然也不愿意治。
所以这一切,并不来源于社会的教育程度,恐怕只是和手里的银子有关。
这样的情况现代又何尝没有呢?
只不过没有她现在所处的时空那么普遍,可宁愿等死也不愿意提早治疗的人,依然不少,这些人真的不愿意活下来吗?
恐怕只是承担不起昂贵的医药费,也怕即使倾家荡产也治不好自己的病,还要拖累家人,觉得救回来也是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废人,还不如死了。
所以,果然银子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