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沈家越表现地平静,刘家就越是不能平静。
暗中觉得沈家指不定背地里憋着坏,找到合适时机就对付他们刘家呢!
虽然河边的这件事,被证实是张单搞出来的幺蛾子,但刘徐氏显然也认为林茗不可能有那么好的好心,竟然过来帮他们刘家的娃,这说得过去吗?
肯定是说不用过去的,要是这事发生在他们身上,再看到沈家的娃咋滴咋滴了,不幸灾乐祸已经算好的了,是万万不会上前多管闲事的。
所以这件事,要么就是沈林氏故意打着帮二丫的幌子找茬,要么就是猫哭耗子假慈悲,反正不管是哪一个,沈家人对他们刘家是绝对不会有好心的就对了。
若是林茗知道了刘家人先是因为对不起别人,随后又产生了被害妄想症的心里想法,估计得笑了。
毕竟这种心理,她前世可是听她那个学心理学的舍友讲过的。
要是放在普罗大众基础上,最典型的案例要数,那些婴幼儿时期不回应子女啼哭的父母,总是对待子女更加“狠”一些。
因为最开始,就忽略无视了幼儿的安抚需求的家长,不管是因为寒冬不愿起身,还是耐心本就不好,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本人在心理上损失一部分的自我认识。
会觉得自己愧对子女,但假如仅仅是愧对,大部分父母还是会紧接着进行补偿性质的安抚行为的,可有部分父母却会因为愧对这类自身内心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而排斥子女本身。
巧合的是,这些父母还往往是生活中那些对子女要求极高的父母,所以也就造成了,越是内心愧对,越是认为即使养大也不会亲密等心理,于是更加排斥安抚等亲密接触,但孩子还要养下去,一但爱的成分降低,支撑养育的目的,也就变成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
所以这类父母就会转变成那些对子女要求极高的家长。
这是她和那个舍友的共识,她们两个人都不认为,压榨子女学习工作的父母,爱的成分有他们自述的那么高。
即使有爱,也比其他给予子女更轻松关切养育环境的父母更低些。
因为他们的精力,都花在成龙成凤上,只有一部分人在发生了些事件之后,做自我检讨改变面对子女的态度。
这些事,包括但不限于叛逆,逃学,产生事故,或者更加严重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