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收拾好之后,很快收粮的人就来了,杜晓娟的精神也好起来。虽然收粮人来是要拉走他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但是公粮一交,就要分粮了,粮食堆在仓库没分到自己的手里心里总是不踏实的。
每次收粮都是粮食局的人将粮食称好,再由村里派人将粮食用板车一起送到镇上,送粮的人会得三个公分,村里不少的年轻人都愿意干这活,不是很累,又能挣到钱。
交公粮之后的第三天,村里的广播终于说要分粮了,一大早上杜晓娟的笑脸都比平时多,越是这种时候,白应良越忙,所以杜晓娟早早的就让白长玫拿着家里早已准备好的粮袋去排队,早点领到粮食后就堆在边上,杜晓娟在用板车运回来。
白家分到了将近六百斤稻子,虽然不够一年吃的,但是加上还在地里的红薯和收获的玉米,还是够吃的,这也就是说,今年是真正的丰收年。
杜晓娟一次性运不回家,白应良又在忙着给村里其他人分粮食,只好让白长玫看住剩下的粮食,自己回去一趟后再来。
等到粮食全部运回家,杜晓娟也累的不清,虽然后面一趟白长玫尽力的帮助往前推,但是她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能有多少力气。
粮食就先放在堂厅的右边,等到白应良回来了再一起堆起来,堂厅的右边里面靠墙的位置已经放好了木架子,到时候粮食就会堆叠在上面,这样可以防止潮湿让粮食变质。
有些年份因为雨太大,堂厅里面进水变得潮湿,结果粮食被打湿发芽,最后都给猪吃了,这些都是先人留下来的血的教训,农民不敢也没有资本含糊。
秋收过去,这也意味着白长玫要开学了。
第10章 上高中 白长玫上的是公社的中学,……
白长玫上的是公社的中学,学生基本上都是附近几个大队的。
白应良和杜晓娟送她去报名的时候,来的人不算多,比起现代开学的人山人海,现在这只能说是数量稀少不到百来个。
报名的时候老师应该是认识白应良,对着白应良打了声招呼后寒暄几句就开始夸白长玫,夸白家重视教育。
白长玫的大哥是初中生,二哥是高中生,别看两个人的学历在现代看不算什么,但是在这个时代,把孩子都送进学校就很不容易了。
大路村近200个孩子里只有不到十个孩子读到了初中,高中更是少。
在白长玫的记忆里,虽然白应良是书记,有工资,杜晓娟前几年当了妇女主任后也有很少的工资,按理说白家的日子应该很好过,但是白家因为几个孩子上学,一直是村里比较穷的那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