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么欠条上,借钱的那一方,写的是谁的名字?”
“写的是我儿的名字。唉,提起这事就戳心窝子。“
赵三祥重重叹口气。
“我儿子当年出息,中了举后进京赶考,但家里的现银刚好全折进酒铺了,为了周转,我儿子找刘二喜借了点盘缠。可惜……唉,我儿进京没多久就殁了,我这酒铺又没个样子,所以一直凑不出钱还给刘家。”
秦山芙点点头,“我懂了。其实依我看,您抵死不认这账就行了,而且不认的理由,怕是连韩知县都挑不出毛病来。”
赵三祥眨巴着眼睛:“什么理由?”
“自然是拿欠条说事,这欠条压根没您的名字呀。”秦山芙理直气壮。
赵三祥却很心虚:“可这、这……这是我儿的债啊,父债子偿,子债父偿,岂不是天经地义?”
秦山芙不认同地摇摇头:“天是什么?地是什么?这规矩难道还能大得过《大宪律》的明文规定?这律法上只说了借钱人还钱,可没说借钱人的爹也得跟着还钱。”
“这……”
“那我再问您,您这儿子,成家了不成?”
“倒是成家了,成家时还给盖了一间屋子。”
“这不就是了。您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就算还债,也得是从他自己手里的钱想办法,又不是那懵懂无知的稚童,还想一丁点责任不担?”
“可、可我儿不是……”
“这就更好办了,《大宪律》写明了的,借债人若身亡,则债销。”
赵三祥一愣,慢慢地,开始双眼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