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开设启蒙学院的事儿,几位大臣再加上几位亲王在新帝的书房里讨论了大半个月终于有了定论。
考上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读书人虽然没有了以往的一些待遇,但是他们可以得到朝廷分配的一份工作,这份工作的月银虽然不多,却也足够他们养家糊口,最重要的是成为启蒙夫子还有着升职空间,表现优异者可以从乡间的小夫子成为总管各地启蒙学院的校长。校长可是五品官员,他们的女儿就拥有了选秀的资格,说不定将来某一天他们可以成为国舅爷。
当然若是那些考上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读书人,不想接受朝廷的分配完全可以签属自动放弃的说明书。
这一日,胤礽将几位重臣和亲王们招到御书房,几位重臣心里虽然非常反感新元帝的做法,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再者他们隐约觉得新元帝此举颇有深意,尤其是几个月前出现在早朝上的那份土地税收的奏折。
如今看到新元帝再次拿出那份土地税收奏折,几位大臣此时已经想明白新元帝之后要干什么事情了,或者说在先前取消有秀才以上功名读书人的土地免税政策之时便已经悄摸的开始了。那份奏折上很明了的显示出了大清目前土地情况的严峻性,皇室众兄弟齐心协力,他们无法劝阻新元帝进行土地改革的决心,那么就必须保证可以得到的最大利益。
胤礽并不是真正的死抠门,他只是不希望国库里的银子被糟蹋了。他此次叫几位重臣前来乃是为了给朝廷命官加薪的政策。
几位重臣一听,心里紧绷着的弦顿时松了下来,新元帝取消了秀才以上读书人部分原有的待遇,却针对有官职的人进行待遇普调,去掉了一些冗杂而本身没有必要的闲职官员,而其他的官员每个品级的待遇都有所上升。在座的都是干实事儿的,新元帝的这条政令对他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自然是积极响应。
一时间,几人跟胤礽之间倒是颇有几分君臣相宜的气氛,胤禛看的愣怔了,他前世多次的政令都是强硬的下命令,很少像胤礽这样轻而易举的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不愧是皇阿玛自小培养的新君,胤礽的确比他更适合成为一个领导者。
本朝开国年限不长,土地兼并的乱象虽已出现,但是现在想要治理却还为时不晚。
几位大臣觉得新帝一登基便给天下读书人一个透心凉,这事儿怎么怎么糟心,便跟新元帝商量能不能先不取消待遇,先进行全国性的摸底考试,等摸底考试结束后再行登报声明。
胤禩也觉得胤礽要是一上任便出台那么个缺德的政策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便在一旁附和。
胤礽也不是听不进意见的帝王,左右不过再让那些读书人占几个月的便宜,这点损失国库还是撑得住的。
知书斋和朝廷联合出版的新闻报纸再次发挥了它的作用,很快所有的读书人都知道了全国性摸底考试的存在,一个个为了接下来的考试挑灯夜读,刚刚结束考试的所有考生也没例外,有一个算是一个全都要参加,一时之间整个大清的读书人都忙得人仰马翻,个个消瘦不已,身上的衣袍都显得飘逸了起来。
平日里最清闲的翰林院迎来了春天,每日不停的被帝王召见,最后胤礽跟几位重臣挑出了合适的人选,开始出题。为了防止泄题的出现,胤礽干脆收拾出来一个宫殿,让几位出题的大臣住了进去。
整个皇宫自从康熙退位之后就空旷了起来,毕竟胤礽就只有海兰珠一个皇后,至于康熙的妃嫔全都搬到了西侧的宫殿内,整个东侧的宫殿就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