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明末抗清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影响力

孙兆奎,字君昌,江苏吴江人,生年不详,明末举人、抗清英雄。

南明弘光元年,孙兆奎投奔镇守扬州的督师、兵部尚书史可法。

不久,扬州失守,史可法被俘,不肯投降清军被斩杀。

多铎率清军疯狂屠城,十天内,扬州城八十万人惨遭屠戮,史称“扬州十日”,孙兆奎转往吴江等待时机。

南明永历元年,孙兆奎与同县进士吴易率数千人起义,抗击清军,屯兵长白荡,出没于太湖、三泖[mǎo]之间,对外号称“孙吴兵”。

孙兆奎与吴易一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两个知识分子都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完全凭借一腔爱国热血而已,因此,手下部众战斗力很差,和训练有素的清军根本不在同一级别,等于学龄前儿童大战重量级拳击手。

当年八月廿四日,“孙吴兵”与吴胜兆率领的清军在塘战,斩获战船二十艘,廿五日,天降大雨,孙吴兵被清军大败,仅吴易一人逃脱,其父亲、妻子及女儿都溺水而死,孙兆奎等义军首领被俘。

隆武二年,吴易率残余势力在长白荡继续抗击清军,不久因寡不敌众被俘,拒不投降,被清军杀害,孙吴兵起义宣告失败。

回头说孙兆奎,他被俘之后,被押往南京白下城,由投降清军的原明朝大将洪承畴审讯。

《梅花岭记》记载:孙兆奎和洪承畴是老相识,洪承畴见了面问了一句:“先生在军中,可知道镇守扬州城的史公史可法,是活着还是死了?”

洪承畴的问话有点嘲弄的意味,因此前孙兆奎和吴易发动起义的时候,担忧自己威望不足,于是就效仿当年的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宣称是史可法率领的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