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页

第二天就去赶集买花生米和糯米还有麦芽糖,因为把麦芽糖包圆了,一斤还便宜了三分钱。

回到家两人就分工合作,第一天就做了二十斤花生糖出来,为了保持花生糖的香脆,两人几乎是做完后就马上包装好。

糖的包装还是用在东北的老包装,一个牛皮纸口袋装一斤,用红绳子扎个蝴蝶结捆好,卖起来方便既不用称也不用包。小翠和黄秀莲商量好,宁愿少赚钱也不少称 。每包糖小翠都是足称的,一般会多一两左右。

两人忙乎了三天,每样糖做了五十斤左右,刚好方光辉回家休息,小翠就叫他陪着一块去小李子家送货。

小李子把糖过称后,如约给小翠结了账,小翠开心的在小李子那里买了五斤新鲜排骨回家改善生活。

方光辉看到媳妇又重操旧业,知道劝不住,就只有在家休息时多帮忙。六个孩子也帮着剥花生米和糊牛皮纸口袋,三个大人加上六个孩子周日一天就做了五十斤花生糖和二十斤米花糖,然后方光辉又陪着小翠一起去送了货才去学校。

按说米花糖做起来更简单,可是糯米不好买,小翠做糖的时候用一半糯米一半粘米掺着一起做。现在糯米没有了,小翠也不知道去哪里买糯米。

连着几次小翠都没有送米花糖去,小李子才问起原因。得知她们买不到糯米,小李子愿意比市场价高两分钱帮着进一些糯米,小翠算了下账,还是有利可图的,就答应了。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小翠和黄秀莲放开手脚做糖,三月份一个月就送了五百多斤花生糖和三百多斤米花糖过去。不过显然小翠低估了小李子上级的分销能力,因为每次去送糖,小李子都没有嫌多担心卖不出去。

但小翠也没有因为赚钱再请人加大产量,毕竟现在还不是放手大干的时候。她和黄秀莲秉承一贯低调的作风,两人每个月分个百把块钱补贴家用就满足了,尽量把方光辉的工资存进银行。

三月底,李春兰从老家寄来了一个大包裹,包裹里面有两大包茶叶和一封信。在信里面,李春兰告诉小翠,这两包茶叶都是她爹带着两个兄弟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采的,据他爹说是老家最好的茶叶了,一包麻烦小翠帮忙卖掉,一包送给小翠让她送人。

小翠在平城也就是和何教授一家最熟悉,她装了一斤茶叶送给张老爷子,另外再送给何教授的大哥一斤,让他们先试试味道,再帮着打听有人要茶叶吗?

张老爷子收到茶叶后送了半斤给亲家雷老爷子,雷老爷子本来是拿着新茶去做茶叶生意的老高面前炫耀的,想不到无心插柳帮了小翠的大忙。原来雷老爷子有个朋友老高解放前家里一直开茶庄,运动开始后,老高的工作丢了。家学渊源的他就开始帮人收茶然后卖给以前的老主顾,做的是惠人惠己的风雅生意。

老高一眼就看上了小翠的新茶,第二天就跟着张老爷子上门来买茶叶。小翠除了留下一斤半送人,其余的全部卖给了老高,还给这茶起了个文雅的名字-“高山云雾尖”。

高山云雾尖经过老高的细细的检查后,给出了三十五一斤的价,小翠对茶叶的好坏没有分辨,更何况在商言商,老高也是在做生意,他不赚钱买这茶叶做什么!

小翠收到钱后把钱夹在信里寄给了李春兰,一共十五斤茶叶,其中有小翠的两斤,她赚了七十块钱。至于家里那专门留的一斤半茶叶送了一斤给雷老,还有半斤补给了张老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