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大家开始学习,学习会的话主要是分为三个板块,
第一就是学习□□
第二就是学大寨,
第三就是学社论。
最后的步骤就是在自己的学习本上记录下今日的学习内容和近日劳动心得,这些笔记本交由玉清统一保管。
学习完毕以后,由玉姗姗协助玉清检查大家的学习笔记是否做好了。
结果这一看不要紧,满篇的错别字让人哭笑不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北京知青帮助当地村民建设食品加工厂而被“吊”到县里工作的故事,我以后也要加油干,争取“上吊”。”(实际为上调)
“村民们对来到的知青都很友好,前些日子一直下大雨,我们没有“命”,村里的阿婆送给我们三把“命”。”(实际为伞)
“刚来到的时候,我有一些不习惯因为在我们老家我们都睡“坑”,这里的人不睡“坑”。”(实际为炕)
村里的干部对我们很好,给我们住的地方,粮食也“狗”吃。(实际为够)
诸如此类的错别字,满篇都是的,有一半以上。
玉清看得直皱眉头。
玉姗姗感叹到:“这也不能怪他们,所谓的知识青年除了老三届读完书其他基本都是辍学的学生。”
现代有人甚至认为七十年代这些知青的文化也就能类比上个蓝翔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