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姗姗又问道:“我们这次农业大赛特等奖的两千块钱,购买一台拖拉机吗?”
江进西摇头:“现在好的一台东方红拖拉机都要几千块钱呢,两千块钱还是不够的,回去也许可以想办法再凑一些钱,或者是去县里或者周边兵团的农场看看有没有旧的二手拖拉机可以买。”
玉姗姗和江进西东拉西扯,想把来新建拖拉机厂的这个话题绕过去,没想到居然引出了江进西这样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
事实上,在这里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曾经有一位老人从大约三年前到今年初一直被下放到这个拖拉机厂。
从69年到73年这几年里,他在这里坐着钳工工作,当时在这个厂的几年里,工人们保护了他,使得他们一家人获得了难得的较为平静的生活。
因此,在这里下放几年回到北京,几年后以70余岁高龄出来主持国家的工作。
不过现在已经是十二月份,1973年的年末,而今年年初他已经回到了北京,不在这个厂里面了。
但是自己既然在七十年代到了南昌来,正好有时间,来看看也是很好的。
这些都是不能和江进西说,因为这些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是秘密进行的。
在大众看来许多人只是暂时消失或者受到监管了,但并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就像北京胡同的邻居、大哥的发展对象,陈晓楠姐姐,她的父亲陈大仁现在就处于这样的一个情况。
江进西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个修配厂,又想到另一个路子:“或许我们可以买一些废弃的拖拉机的零件,然后自己组装。”
玉姗姗被江进西的这个发言有点惊到了。
怎么能够随随便便说出组装拖拉机这种办法。
难道自己的记忆错误,自己认识的江进西不是一个公社的委委会副主任,而是一个机车厂的厂长?
玉姗姗于是不确定的问道:“江副主任,我们大队有谁是在拖拉机厂做过工人吗?没听说谁会做组装拖拉机这么高难度的事情呢?”
江进西点头道:“是这样,现在的确是没有,不过以后就会有的。”
玉姗姗问他:“是谁啊?”
江进西回复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