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赞的回答是——从意识到父母老的那一刻。
不是没有迹象,斑白的两鬓,佝偻的后背,不是只有讲台上镁光灯下有的。
李竞想,在他抱怨老爸只有事业从不陪伴他成长的时候。
他是不是也被这种“恨意”蒙蔽了双眼,没有看到“爸爸”的存在。
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不能和爸爸心情气和地说话。
或许是日复一日,老妈的叹息,深夜酒醉而归的老爸,还有他越来越多的严格要求……这些如同天平两端的砝码,一点点加重了他心中“恨”的重量。
此刻,站在讲台上的李康,又何尝不在看着李竞。
他以为这个儿子不学无术,不懂珍惜。
李康小时候家境不富裕,从山沟里一路走出来,靠得就是拼命读书。
他认为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命运,高考就是人二次投胎的机会。
他像李竞这么大的时候,晚上啃着馒头刷题,还要抽空做农活,放牛的时候也不忘记背单词,从不肯浪费一点时间。
现在李竞拥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却不珍惜,动辄还和老师对着干。
他不是没有能力给李竞换个更好的班级,让他拥有更优秀的师资配置。
可他想磨一磨李竞的性子,更不想让他生出更多权利带来的优越感。
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儿子一点点长大,和他所期许的样子,差了十万八千里。
却不想,有一天,在这样的场合,他看过到了自己所不了解的那个儿子,是如此的闪闪发光。
哪怕李竞确实有些无礼之处,他站起来替顾曦说话的时候,从他的眼神和话语中,李康懂了儿子的正直、善良有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