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页

楚昊禛心里清楚,他已经纳了苏殷为妃,不管苏殷在楚澜的心中占了多少分量,肯定是将楚澜得罪了个彻底,如果不能趁此机会扳倒楚澜,那他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

苏殷只是一个筹码,他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压在她身上,还需从长计议……

然而,还没等楚昊禛这边想出更完善的计划,边关与夏国的战事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本来楚澜迟迟不攻下昭安就是因为楚昊禛的人一直在暗中阻挠,战场之上,瞬息万变,错失了时机,便极有可能全盘皆输。

在楚昊禛暗中设阻的十几日中,夏国突然增兵至二十五万,直达昭安城,而楚澜此时仅仅只有十万兵马,任凭楚澜用兵如神,在绝对的数量之下,还是吃了败仗。昭安城外一战,兵将折损了近七成,所有人退守昭东。

然而终究寡不敌众,几日后,朝中的援兵迟迟不来,昭东沦陷。

同时受楚昊禛支使,dàn hé摄政王守城不利,故意拖延战局,疑似通敌的折子又如同雪花一般飘了过来。

苏殷在宫里听着这些消息,暗暗觉得心惊。这些都是楚昊禛暗中授意的吗?为了扳倒楚澜,故意拖延战局,不惜牺牲边关几城的百姓,更不惜拿他们楚家的江山做棋?

只为断了楚澜的前程。

然而更让苏殷心惊的是楚澜身受重赡消息。

继昭东一战兵败后,楚澜率领兵将退守泰州,途中不幸中列军的埋伏,突围时楚澜被箭矢射伤,伤重昏迷。

楚澜昏迷之后,楚昊禛急急调兵遣将,支援边关,可惜摄政王一倒,派去的几名大将竟然无一人是那夏国将军的对手,几场败仗下来,昭东一带的几座城又被夏国占了去。夏兵气势嚣嚣,隐隐有南下的趋势。

至此,楚昊禛也真正急得焦头烂额。他只是想拖上些时日,待楚澜认罪,交出手中的兵权,他再另遣将领收复昭安。还可以借此向朝臣们、乃至下百姓证明,没了摄政王,他一样可以守住瀚。瀚人才济济,将才无数,少了一个楚澜,还会有无数个比楚澜更合适的人选。楚昊禛是这样想的,他本以为区区夏国不足为惧,却不成想派去的将领都如此无能。

最后落得了这步田地。

人攘外必先安内,楚昊禛却在外敌环伺的情况下,先挑起了内乱,拽住了自己军队的后腿,有此结果一点也不奇怪。

朝堂上再也没有怜劾摄政王的折子,每个人都噤若寒蝉一般,祈盼着摄政王伤好起来,将夏国的敌寇打得落花流水。覆巢之下无完卵,这种时刻大家的心情倒是出其的一致。除了心有不甘,气压越来越低的楚昊禛。

就这样日子又过了半个多月,关于楚澜的消息,跟断了线一样,再也没有传到京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