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燕大校园的教师宿舍里, 68岁的宁蔓华坐在小板凳上摘菜, 电视机里正放着阅兵仪式的现场直播。
“蔓华,你还记得那只小松鼠吗?”裴云松戴上了老花镜, 食指指着电视里一款圆滚滚的大国重器。
“怎么不记得?那时都跑了几次了, 我还跟你去沙漠里把它逮回来。”宁蔓华望着电视,手上择菜的动作停了下来。
裴云松显然也想起了那些往事,抬了抬眼镜, 宠溺又无奈地笑了笑:“你啊, 当时怎么劝都劝不住,我只能舍命陪君子了。”
四季更迭, 不知不觉间, 夫妻二人已两鬓斑白。因为身体原因,他们从一线退了下来, 又回到了梦开始的地方——燕大。
随着华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国留学生选择学成归国,那些替外国“培养”科学家的历史已经翻篇。裴云松和宁蔓华仍然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在燕大培养更多科研人才。
他们在燕大创设了“英才班”,培养出燕大最年轻的教授、登上《new science》最年轻的华国人、破解世纪难题拉法猜想的华国学生……还有更多学生沿着他们当年的道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晚年,裴云松和宁蔓华每天走在燕大校园里,风雨不改,看起来与天底下所有老夫妻别无二致。
有一次,老两口在菜市场闲逛时,偶然看到了产自南方的荔枝,通身泛着胭脂红,惹人怜爱,久居西北的他们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没想到询价时,胖乎乎的水果摊老板娘瞟了他们一眼,看起来衣着简朴,就不耐烦地说:“这可贵了,不买别乱摸。”
藏在暗处的保卫人员:你对他们俩有多贵一无所知……
数十年来,公众不曾知道,他们是为国铸剑者。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