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城坐落在奔涌不息的伊希姆河畔。从建筑风格来看,阿斯塔纳充满了奇幻色彩:马戏馆如飞碟停驻,中央音乐厅似花苞绽放,金字塔形状的和平宫矗立路旁,外观如同巨型棒棒糖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耸立在城市中央……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洋溢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气息。不过,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环绕在阿斯塔纳周边的,不是众星拱月般的经济次发达城市,而是一望无际,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旷草原。

◎建城史:变身繁华都市的荒芜之地

政府总部全景

曾经,阿斯塔纳城所在地和周边地区一样,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在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哈萨克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斯大林经常将他的敌人及敌人眷属流放到阿斯塔纳附近的劳动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后来,由于苏联本土粮食产量无法满足苏联人的需求,苏联在土地广袤的哈萨克实行了垦荒运动,试图将其变为产量丰饶的后备“粮仓”。当时,大量俄罗斯人响应垦荒政策,涌入当时名为切利诺格勒的阿斯塔纳并定居于此。很快,阿斯塔纳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城市。

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总部

1991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后,哈国政府将切利诺格勒改名为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这个名称代表了“白色坟墓”。1997年,出于多方考虑,哈国政府决定迁都阿克莫拉,并将阿克莫拉城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萨克语中“首都”的意思)。

◎可汗沙特尔:世界上最大的帐篷

走在阿斯塔纳城区的中轴线上,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及路两侧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无不散发出现代化都市气息。不过,矗立在人行道终点的可汗沙特尔,为繁荣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草原风味。

可汗沙特尔的外观极其雄伟。呈锥形的帐顶向天空延展出150米的高度,顶部尖端直耸入云。湛蓝天空及静静卧于其下的硕大雪白帐体,简单到极致的蓝与白的视觉冲击,让观者忍不住血脉偾张,恍惚中,似乎退回千年前的部落时代,感受到草原儿女的勃勃英姿。

进入可汗沙特尔,一根洁白的巨型三角桅映入眼帘,它是整个帐篷的支柱。在三角桅姐姐周围,密集整齐的黑色长方块钢索网共同支撑起三层透明塑料布的重量。塑料布的设计在充分吸收阳光、保持帐内明亮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暖作用。即便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阿斯塔纳冬季,帐篷内也温暖如春。

可汗沙特尔又被称为可汗之帐,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斯坦人的草原岁月,还是阿斯塔纳最具盛名的休闲购物中心之一。来到这里,可以在品牌商铺选购心仪的服装配饰,也可以赴各色餐馆尝遍哈国美食,还可以在电影院观看各国大片,享受电影文化盛宴。此外,可汗沙特尔内还建造了设备完善的高尔夫球场和几可乱真的室内沙滩、瀑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游客乐不思归。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位于首都阿斯塔纳,是由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导创建的一所年轻的高等学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北京时间2013年9月7日中午12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都市金字塔:和平与复合之殿

除可汗沙特尔外,一座几十米高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城市奇景之一。这座金字塔并不是木乃伊的存放地,而是阿斯塔纳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点,被称为“和平与复合之殿”、和平宫。没有会议的时候,和平宫会大方地敞开大门,将建筑之美及设计之巧展现在每位游人面前。

进入和平宫内,首先会震撼于黑白色系的简洁典雅。踏上呈“口”字形错落有致的台阶一路上行,满满的绿色植物装点得墙体郁郁葱葱,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来到和平宫上层,设计风格陡然变为蓝白二色,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正对塔尖之处,有一个突出地面的圆形丘体,设计师将此地命名为“地球之巅”。站在丘体中间的圆心处,顿然觉得整个心胸都开阔起来。

金字塔最顶端是著名的圆桌会议厅。白色椅子分内、外两层摆放整齐,围绕中间的圆桌呈现出半径不同的两个圆形。抬起头,透过金色玻璃制成的塔顶,可以清晰地看到蔚蓝辽阔的天空。同时,还有无数姿态曼妙的白鸽飞翔在金字塔外。仔细看去,这些栩栩如生的“白鸽”居然都是彩绘而成,不得不让人感慨设计者的玲珑巧思。

◎巴伊杰列克塔:高耸入云的“生命之树”

在阿斯塔纳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看到巴伊杰列克观景塔的身影。这座上百米的高塔位于阿斯塔纳中心地带的阿布扎比广场,是阿斯塔纳的地标性建筑,也被誉为哈萨克斯坦的“生命之树”。

巴伊杰列克塔由一根顶端分支的圆柱和分支内包裹的球体组成,它的建筑形态来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据说,从前有一只具有魔力的鸟儿,名叫samruk,每年它都要在神秘的生命之树上下一个蛋,保佑哈萨克人平平安安,幸福圆满。在象征魔力鸟蛋的球体之上,建有象征着1997年迁都的97米高的观景台。如果伸手触摸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右手的手模,观景台上就会响起嘹亮的哈萨克斯坦国歌。很多阿斯塔纳人相信,触摸总统手模并许下心愿,在国歌声响起的时候,这个心愿就会实现。

苹果城阿拉木图

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临近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伫立着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都市——阿拉木图。阿拉木图临近天山山脉,溪流众多,土壤肥沃,农耕业非常发达。这里出产的苹果个头硕大,口感清甜,产量和质量均位居哈国首位。有趣的是,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的意思即为“盛产苹果的地方”,使它“苹果之城”的美誉更加实至名归。

◎绿色故都: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

来到阿拉木图,感受无处不在的盎然绿意,嗅着空气中飘动的淡淡花香、果香,游客往往有置身童话世界的错觉。纵横交错的林荫道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秀丽的田园风光增添了动感十足的现代化气息。

灯火辉煌的阿拉木图夜景

作为中亚金融、科技中心发展的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银行云集,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阿拉木图人民从未忘记保护环境。通观整个城市,几乎看不到烟囱和大型工厂的身影,大都是辉煌大气的商业中心和静谧舒雅的城市园林,集休闲养生于一体,是全球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图在1991年到1997年之间曾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图为当时的总统府。

历史上,阿拉木图曾几经变迁。历经西伯利亚、土耳其和俄国的统治,以及其后的苏联时期,最终成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由于历史原因,阿拉木图居民由多个民族组成。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哈萨克族外,俄罗斯族和维吾尔族也占了很大比例,此外,还有乌克兰人和鞑靼人等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在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声息相闻,不同的风俗、语言和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阿拉木图文化。

变迁过程中,百年老城阿拉木图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阿拉木图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繁荣欧亚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它在国际社会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2014年,它被授予“独联体文化之都”的称号。

◎耶稣升天大教堂:饱经沧桑的木质建筑

阿拉木图多民族杂居的特性,让它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除大多哈萨克斯坦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外,还有着基督教、佛教等不同教派,这就出现了清真寺、寺庙及教堂等宗教建筑和谐并存的现象。其中,阿拉木图耶稣升天大教堂是哈萨克斯坦东正教的标志性建筑。

耶稣升天大教堂掩映在几株高大松树后面。淡金色墙体和乳白色窗框、彩色图案屋顶一起,共同构成明丽庄严的教堂主建筑。始建于1903年的教堂通体为木质结构,高度居世界第二,转折处严丝合缝,未曾用过哪怕一颗钉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1911年,阿拉木图遭遇大地震,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升天大教堂几乎完好无损,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精湛。

游人若想进入教堂内部瞻仰,需要严格遵守东正教教规。在轻言慢语和严禁拍照的通常规则外,千万不要忘记遵守男子脱帽、女子戴帽或戴头巾的风俗习惯。

◎大阿拉木图湖:春夏秋冬各不同

金碧辉煌的耶稣升天大教堂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二大木质教堂,坐落在阿拉木图的一个公园里,是阿拉木图人引以为傲的建筑。

走出阿拉木图市区,深入阿拉套山脉,会邂逅美丽如画的大阿拉木图湖。湖水之秀美不足为奇,奇趣的是,不同季节的大阿拉木图湖有着不同的风情。

春季,湖水荡漾出莹润的绿波,衬着山头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分外娇弱柔美。夏季,周边山脉郁郁葱葱,湖水变为翡翠似的深碧色。无风的日子,平整如镜的水面倒映着满山青葱,湛蓝天空,愈发显得幽静深邃。秋季,落叶转黄,湖水的碧色褪去,水波中闪烁出点点金黄。冬季,积雪封山,湖面成冰,镶嵌在雪白山体中,如同一块晶莹剔透的巨大水晶。

由于具备阿拉木图水库的“身份”,大阿拉木图湖一向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游人一旦靠近,就会受到湖边警卫的警告和劝离。

◎冼星海大街:中哈友谊的见证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哈萨克斯坦,象征中哈友谊的景点有许多,位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街即其中一例。

1943年,中国著名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冼星海离开莫斯科,到达阿拉木图居住下来。在客居异国的岁月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深受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爱戴和照顾。他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还改编了很多哈萨克民歌,比较著名的有哈萨克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1945年,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为了纪念这位作曲家,阿拉木图人民将原名为“弗拉基米尔”的街道改为“冼星海大街”。同时,他们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的交会处树立起荷花形状的冼星海纪念碑,碑文采用中、哈、俄三国文字,铭记了这位作曲家的生平,凝结着哈萨克斯坦人民对其浓浓的哀思和敬佩。

阿拉木图郊区的街道

“石国大镇”塔拉兹

塔拉兹坐落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斯河畔,毗邻吉尔吉斯斯坦,为江布尔州首府城市。塔拉兹曾隶属于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居于连接欧亚的枢纽地位,是石国重要的城镇,也是欧亚大陆传播文化、科技的桥梁。

塔拉兹是江布尔州首府,位于该国南部塔拉斯河畔,位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图为表现中世纪时塔拉兹的绘画。

◎历史沿革

据中国唐代杜环《经行记》中记载,唐朝时期,塔拉兹被称为怛罗斯。唐朝高僧玄奘(即《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赴印度取经时曾经行塔拉兹。后来,玄奘回到唐朝,口述沿途经过的风土人情,他的弟子们将这些经历编纂成《大唐西域记》。其中,对塔拉兹的表述极为详尽:“千泉西行百四五十里,至呾逻私城,城周里诸国商胡杂居也。”

唐朝时与西域各国通商频繁,长居于唐朝都城的外国商人,以昭武九姓中的康国、石国人最多。他们将中亚音乐、舞蹈、宗教传入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造纸、陶瓷技术传播到波斯和欧洲,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中国元代时期,怛罗斯城被占据此地的花剌子模称为塔剌思。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灭掉花剌子模,命令河中府(即今山西省部分地区)数百名百姓迁居到塔剌思,将此地纳入蒙古帝国版图。

此后,塔剌思随着哈萨克斯坦国运的起伏数易其主,名称也由奥利埃-阿塔、米尔卓扬、江布尔,改为如今的塔拉兹。

◎怛罗斯战役

公元8世纪中期,欧亚大陆上存在着国力鼎盛的三大帝国,分别是拜占庭帝国、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其时,为巩固边疆防卫,大唐帝国在疆土西部的龟兹镇(即今新疆库车县)设置安西都护府,用以管辖西域各国。

唐朝天宝年间,驻守安西都护府的是名将高仙芝。他能征善战,多次率军讨伐西域国家,俘虏了撒马尔罕国王,又将塔什干国王处死。一时间,唐军在西域国家风头大盛。唐军的威势引起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忌惮。

公元751年,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和高仙芝麾下的唐军在石国怛罗斯城狭路相逢,展开殊死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怛罗斯战役。这场战役中,唐军败北,高仙芝退守龟兹,唐朝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力大大减弱。经此一役,阿拉伯帝国声威大盛,取代唐帝国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上的大部分国家。直到现在,很多城市的建筑仍然呈现出阿拉伯风格的流行元素。

塔拉兹城的古代陵墓

◎“塔拉兹之门”

塔拉兹规模不大,城市结构较为松散,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许多地方的建筑已颇具年份,还保留着苏联或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芭蕾舞歌剧院是典型的苏联建筑,乳白色窗沿门框镶嵌在明黄色外墙之上,整体色调鲜活明亮。

进入塔拉兹城,需经过一座蓝白色系的门状建筑。两侧带有铭文的石基之上,矗立着长方形白色石柱,柱上以貌似洋葱头的小塔为顶,塔顶漆成蓝色,格外清新。城门上跳跃着几个俄语字母,它是塔拉兹的俄文称谓。小塔形状及字母排列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清新自然,铭刻着古老大食文明的印记。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

矿工纪念碑

卡拉干达城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的丘陵地带,是卡拉干达州的首府城市。卡拉干达境内丘陵遍布,随处可观赏到沙丘、绿丘连绵起伏直达天际的美景。因此,卡拉干达又被称为“丘陵之城”。

◎卡拉干达煤田:大自然的黑色宝库

在卡拉干达境内,蕴藏着丰厚的煤炭资源。19世纪中期,随着小煤矿的开采,运输煤炭的铁路随之建立。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及哈萨克斯坦居民涌入煤矿附近“淘金”,原本人烟稀少的地方逐渐形成依煤矿而居的居民区,进而形成城市。慢慢地,采煤和采煤机械制造成为卡拉干达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卡拉干达市被人们誉为“煤都”。

诸多大小煤矿中,卡拉干达煤田是全市乃至全国最大的炼焦煤产地。据相关学者考证,根据形成时代和地质成分差异,卡拉干达煤田可分为石炭纪近海型煤系和早侏罗纪内陆型煤系。这两种煤系可开采出炼焦煤、烟煤、褐煤等多种煤炭,开采方式也大有区别。经过数十年的工业性开发,卡拉干达煤田仅炼焦煤一项,年产量就已达到数千万吨。煤矿资源大大带动了工业发展,卡拉干达成为中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工业城市。

◎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人力胜天的浩大工程

哈萨克斯坦中部丘陵地区气候干燥少雨,荒漠化严重。紧缺的水资源大大制约了中部地区工农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哈国政府先后两次修建横贯中部地区的额尔齐斯一卡拉干达运河。

运河发源于额尔齐斯河右岸,流经埃基巴斯图兹煤区、卡拉干达市后,汇入努拉河,再向西南延展至杰兹卡兹铜矿区。在运河经行的城市,采用铺建输水管道的方式引水入城,解决城内普遍的供水困难问题。连同河道和输水管道,运河总长800多千米,工程浩大,惠及多所城市、矿区,有效缓解了气候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又一次见证了人类不屈于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进步,以采矿为主的工业产业已经不能满足卡拉干达城多元化的发展需要。于是,卡拉干达城在原本的煤矿居民区外,又建起以文化、行政、教育为主体的新城区。其中,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是哈萨克斯坦的重点学府,汇集了哈萨克斯坦本国英才及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

2012年,在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推动下,哈萨克斯坦第四所孔子学院落户卡拉干达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中哈友谊,为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丘陵之城”卡拉干达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

在中哈边境,连接中国伊犁霍尔果斯口岸和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广袤草原间,静卧着一座千年古峡谷,名为“恰伦”。经考证,恰伦大峡谷形成于新生代中的古近纪,是水流的切割冲刷在地表留下的深深褶皱。远远望去,恰伦大峡谷狭长深邃,如同造物主在草原上不经意撕开的不规则裂缝。它风貌多变,景色奇幽,和闻名世界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各擅胜场,难分高下。

美丽的恰伦大峡谷

◎红恰伦

走近大峡谷入口,会看到颇具古意的集装箱值班室。在值班室近旁,立有一块写着“恰伦大峡谷”的大牌子。为安全起见,道路两旁安装了护栏。凭栏下望,数不清的暗红色巨大岩石守卫在峡谷两侧,显得谷底的道路愈发狭窄曲折。

红色巨岩的岩身呈现出层层堆叠的板状形状,颜色深浅不一,有的通体褐红,有的在暗红间杂以线条优美的土黄色花纹,如同精心绘刻而成,让人啧啧称奇。下到谷底,一股浓重的压迫感油然而生。

峡谷中怪石嶙峋。细细品鉴,有的如同巨龟驼山,有的好似公鸡晨鸣,有的像极飞蝶轻舞,有的貌若骏马疾驰……观赏角度不同,看到的岩石形状也随之变化。说不尽的千姿百态,数不胜数。

如果有哈萨克斯坦的老向导同行,就会听到许多关于岩石的美丽传说。比如一块形态类似古代武士的巨岩,就被哈萨克斯坦人民视为古代著名汗王的象征。这位统一过古代哈萨克民族的“汗王”屹立在峡谷边侧,眺望着莽莽草原,保佑着他的子民世代平安。

在峡谷前段,岩石多呈现暗红色。因此,这段峡谷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红恰伦”。

◎黑恰伦

红恰伦尽头是一个悬空而立的山洞。穿过山洞后,眼前景物陡然一变。

这段峡谷比上段峡谷要窄小一些,岩石依旧嶙峋稠密。不同的是,这里的岩石横断面不再是纯然的暗红,而是呈现出暗黑色鱼鳞形态。走在谷中,两边好似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黑色瀑布。顾名思义,这段峡谷被称为“黑恰伦”。

还未走到黑恰伦尽头,就有响亮的水声传入耳鼓。紧行几步,会看到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去路。河流两岸林木苍翠,和之上的光秃岩壁形成鲜明对比,如同坐落在广袤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坐在岸边,一股凉意沁人心脾。树下小憩时,望着碧空白云,耳听身畔流水,心会与景物逐渐融为一体,切实体味到“天人合一”的奇妙与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