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施工,历时数十载

卡拉库姆运河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兴建“土库曼大运河”的规划。规划中,这条大运河利用干涸已久的乌兹博伊古河道,从阿姆河引流,通向如今的土库曼巴希市。当时,这个工程被称为“斯大林世纪工程”,运河一旦开凿成功,将极大缓解土库曼斯坦农牧业及居民用水匮乏的局面。可惜的是,工程随着斯大林的逝世而中断。

1954年,土库曼运河计划重新被提上日程,运河名称改为“列宁大运河”。这一次工程进展较快,到了1959年,一期长达400千米的工程已正式完工,灌溉土地面积达10万公顷。次年,二期工程完工,同时建成哈乌兹汗水库。1967年,三期工程完工,运河直通吉奥克杰佩市。

卡拉库姆运河和哈乌兹汗水库

1971年,运河第四期直到1988年,整个卡拉库姆大运河工程全部完工。1991年,土库曼斯坦独立后,又在卡拉库姆大运河源头修建了泽伊特大水库。引自阿姆河的水流经水库沉淀和澄清后,再流入大运河。

工程开工建设,并于1973年建成科佩特大坝和科佩特水库。第四期工程将运河水导向三个方向。从别列克特市开始,一股流向西南部的阿特拉克,一股流向巴尔坎纳巴德。巴尔坎纳巴德至巴希市之间,以管道代替地上河道,将运河水引入巴希市。

卡拉库姆运河风光

◎“绿梦”成真,造福百万人

对居于沙漠附近的人来说,绿色是最可爱的颜色,它代表了水草丰美的绿洲,能够为人畜带来生机。但是,土库曼斯坦沙漠遍布的先天自然条件,使很多地区的居民“望绿兴叹”。

卡拉库姆大运河的建成,使这些居民的“绿梦”变为现实。它让沙漠之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东西通航的奇迹,滋养灌溉了100多万公顷农田和牧场,解决了土库曼斯坦中部、西部农牧业无水灌溉的历史难题,保证了主要工业城市的饮用、绿化用水,扩大了沿岸城市的绿化面积。沿河两岸,昔日荒地变成丰硕农田,放眼望去,到处绿意盎然,牲畜成群。运河工程造就了“一条奔涌在沙漠中的河流”“逆天的创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造福了土库曼斯坦700余万民众。

不过,有利必有弊。卡拉库姆大运河规模越大,阿姆河流失的水量越多,直接影响了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量,使咸海面积大范围缩减,带来一系列不容忽略的生态问题。此外,通过沙漠地带的运河蒸发、渗漏现象严重,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如今,土库曼斯坦政府正致力于研究如何解决运河的不利影响,力争做到人造工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卡拉库姆沙漠

世界第四大沙漠

在土库曼斯坦,近四分之三的国土属于卡拉库姆沙漠的范畴。这片沙漠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四,可装下整个英国或挪威还广有剩余。英国旅行家亚历山大·伯恩斯游经卡拉库姆沙漠时,曾感叹“跟这片大洋一般无边无际的沙漠相比,其他的沙漠显得微不足道”。

卡拉库姆沙漠的野生骆驼

◎地形多变的黑色沙漠

在突厥语中,卡拉库姆意为“黑沙”,因这片大漠拥有许多黑褐色沙带而得名。黑褐色沙带由棕黑色岩石层沙化形成,混在漫天黄沙中,为多变的沙漠地势增添了神秘。

按照地形走势,卡拉库姆沙漠可分为东南部分、中央部分及北部外温古兹三大地段。东南部分沙漠多为沙漠平原,平坦辽阔,沙丘起伏,沙岗遍布。中央部分多为洼地,分布着许多龟裂地和盐沼池,在夏季,一些较浅的盐沼池全部蒸发,池底大块裂开变成龟裂地,直到较为湿润的春季,地下水涌出地表,这些盐沼池才会重新出现。外温古兹部分是高原地带,暴风好似刻刀,在这里吹刻出无数高大的沙丘,沙丘与沙丘之间形成低凹的盆地。降水及地下水渗出时,盆地存贮了积水,加上外围沙丘挡住了暴风和部分阳光,积水蒸发缓慢,这些盆地地表逐渐形成厚厚的沉积黏土层。

沙漠昼夜温差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时常狂风大作,漫天尘沙。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仍有生命力顽强的动植物生长其中。每到春季,卡拉库姆沙漠会冒出苔草、金合欢等矮小植物,不过,这些植物的寿命最多延续到5月份。沙漠动物大都体形矮小,蚂蚁、老鼠、蜥蜴、蝎子、蛇虫和陆龟大都躲在沙下,也有体形稍大的沙狐、羚羊和狼奔驰在沙漠上。生存在沙漠上的牧民,养殖的牲畜多为耐高温、耐干渴的卡拉库尔绵羊和骆驼。卡拉库姆运河建成后,贯通沙漠南部地区,极大地改善了沙漠的生存环境,牧业和农业进一步发达起来。

卡拉库姆大沙漠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迄今为止,土库曼斯坦政府已在沙漠建起多个大型工业气田、硫矿采矿场及冶炼厂等。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

多变的地势带来不同的风景,卡拉库姆大沙漠拥有很多风姿独具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游客的眼球。其中,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级的“沙漠样带”,留住了独特的沙漠地理景观,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沙漠生态体系。

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位于沙漠东部,面积近4万公顷,阿什哈巴德一土库曼纳巴德铁路干线长龙般横跨于此,为旅游、科研行动提供了便利。游览雷佩泰克自然保护区时,需要做好充足的安全措施。在赞叹刀削斧刻般整齐的沙丘奇景时,随时可能邂逅毛茸茸的狼蛛及形体可怖的巨型蜥蜴,还有足以致命的毒蛇蜿蜒游弋于沙中。

“地狱之门”

燃烧40年的不熄之火

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有关于火焰山的描述。不过,神话传说毕竟是虚构的,世上并不存在火焰终年不熄的山体。但是,在卡拉库姆大沙漠中央,有着一个名副其实的“火焰洞”。在这个直径约60米的坑洞内,熊熊烈火燃烧了40载依然旺盛如初,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地狱之门”。

达尔瓦兹村的“地狱之门”

◎钻井钻出地狱门

在卡拉库姆沙漠上,零星分布着土库曼人村落。这些村落的村民半耕种半游牧,聚集在沙漠绿洲附近。曾经,达尔瓦兹村也是这些村落中的一个。世代居住于此的达尔瓦兹村民从没想到过,有朝一日,他们会被迫迁离家园。

20世纪70年代,土库曼尚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派出许多工作组,帮助土库曼斯坦勘测地下矿藏、建设国家。1971年,苏联工作组在达尔瓦兹村附近的沙漠地区勘测到大量天然气资源。很快,工作组调集先进勘测设备,搭起井架,开始钻井作业。正在人们干得热火朝天之际,意外出现了。

地面突然迅速塌陷,形成三个巨大坑洞,所有钻井设备、仪器全部掉落其中。幸运的是,这场意外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三个大坑中,有两个大坑快速涌上奔涌的泥浆和浑浊的水流,形成水坑和泥坑,而第三个坑洞散发出刺鼻的气味。钻井时遇到地面塌陷,这种意外世界上早有先例,通行的处理方法往往是将坑中气体点燃,让有害气体自动燃尽,避免它们散发出来危害人畜。同时,聚集已久的气体在地表塌陷的开放性环境下,很容易引发爆炸,烧尽它们也可消除安全隐患。

于是,地质工作者决定在天然气坑中点燃天然气。瞬间,大火熊熊而起,整个坑洞火花遍布,燃烧带起的热力及刺鼻气味让周围人群自动退避远走。谁也没有想到,本以为几天内就可熄灭的火焰,却昼夜不停地燃烧了40余年。据地质专家测算,坑中蕴藏的天然气资源似乎无穷无尽,大火必定还会继续燃烧下去,不知何时才能熄灭。

◎“地狱”奇景

从地狱门形成之日至今,前去观赏的游人络绎不绝。不过,燃烧带起的热力使得周边地区寸草不生,附近的村落早已迁徙到别处,只余几顶零星帐篷,里面居住着专为游人带路的当地村民。

每到黄昏,落日消失在地平线后,大漠尽头和天际残霞连成一片,倍觉凄清。天空颜色由湛蓝转为深灰,再到浅墨、漆黑,随着颜色的加深,夜幕似乎低低垂落,向大漠直压下来。此时,天地间唯一的颜色只余地狱门中的熊熊烈火。在彤红火光的映照下,漆黑天幕隐隐透出暗红,星光、月光俱都黯然失色。猎猎风声从地底传来,沉闷,猛烈,吹得火苗呼呼作响,如同传说中描述的地狱魔鬼的吟唱,更增添了卡拉库姆沙漠的神秘气氛。

马赫图姆库里

土库曼人的喉舌

在土库曼斯坦,18世纪著名诗人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代代传唱,家喻户晓。马赫图姆库里创立了宗教文学,发扬光大了古典文学,使文学语言成为土库曼民族的通行语言。他的诗句描述了土库曼人民的辛酸和血泪,歌颂了土库曼民族的伟大和坚忍,被誉为“诗圣”“土库曼人的喉舌”。

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银币

◎诗人生平:遵从灵魂的呼唤

马赫图姆库里生于18世纪20年代,他的家乡位于里海沿岸,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落。他的父亲文学造诣深厚,是备受人们尊敬的宗教人士。在父亲的影响下,马赫图姆库里自幼接触文学和宗教学,为思想打开了飞翔的窗口。

18世纪的土库曼斯坦正处于沙俄殖民时期,在沙俄的残酷统治下,底层社会的民众生活艰难,颠沛流离,各地起义不断,部落与部落间也多有内讧。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动荡引发了马赫图姆库里的思索,生性敏感善良的他,时常“为了故土和时代而备感苦闷”。为谋求救国救民之道,青年时期的马赫图姆库里听从自身“灵魂的呼唤”,毅然离开家乡,赶赴多个国家游历。

中国有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游历时,马赫图姆库里接触到各国不同阶层的民众及各地风土人情,极大地增长了见闻,开阔了心胸,为之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库曼斯坦于2003年发行的马赫图姆库里纪念邮票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诗句唯美,朗朗上口,歌颂爱情、正义和纯洁的心灵,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共鸣。每一篇新作发布时,都会有四面八方的人集聚一堂,聆听、传抄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毫不夸张地说,有骆驼的地方,就有马赫图姆库里的诗歌。直到如今,他的诗歌仍然脍炙人口。土库曼斯坦人民经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吟唱的摇篮曲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送行的亲友们吟诵的同样是马赫图姆库里的诗句。”

◎伟大诗篇:净化心灵的金玉良言

马赫图姆库里的诗篇包罗万象,有对民族统一的向往,对美丽景物的描述,也有诗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智慧。在那个混乱、分裂的时代,马赫图姆库里首次提出民族统一的观念,为奋斗中的土库曼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成为人民的精神支柱。在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诗歌的地位如同《论语》之于中国,已成为人民奉行的道德模范和行为准则。

土库曼斯坦首位总统尼亚佐夫曾赞誉马赫图姆库里“足以与人类伟大的儿子——孔子、屈原、菲尔多西、莎士比亚、但丁、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齐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土库曼斯坦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马赫图姆库里诗歌节”,成立“马赫图姆库里青年联盟”,还在全国各地树立起多座马赫图姆库里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