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大戈壁所处的纬度位置较高,再加上海拔也较高,故而此地气温比较低,年温差和日温差也相当大,冬天的气温可低至-30c~-20c,夏天的气温又可升至40c以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大戈壁地带很不适合人类居住,只有一些野生动物把它视为自己的家园,比如野骆驼、蒙古野驴、詹兰羚羊、捷尔伦羚等哺乳动物,以及旱獭与囊鼠等啮齿动物。不过在蒙古历史上,这片土地一直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因为它既是大蒙古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丝绸之路沿线几个重点城市的所在地。

◎复杂的地质成因

如此广袤的不毛之地是如何形成的?地质学家给出了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观点。在最近200万年以来,该地区一直处于不断上升中,气候也变得越来越干燥。地表原本沉积着一些比较疏松的岩体,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被风化剥蚀,变成了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

这些碎屑物质从山上崩解,在山下慢慢堆积起来。当山区发生洪灾,它们被冲往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由于洪水的能量由强渐弱,一些大块岩石堆积在山口附近,从山口向外,岩石变得越来越小,最远地方分布的便是拳头大小或指头大小的小块岩石。再经过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以及风力的剥蚀,小块岩石的棱角渐被磨圆变成了砾石,慢慢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戈壁地貌。到了干燥的季节,在大风的作用下,另一些更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带上了天空。泥土飞向千里以外,砂粒落在了附近,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大沙漠。

蒙古在戈壁沙漠中修的中央公路

美丽的色楞格河

不得不承认,造物主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总是匠心独具。在一方土地上,往往既会安排山的雄奇伟岸,也会赋予水的千娇百媚。山环水绕,相依相伴,似乎是这尘世里最自然、最和谐的一幕景象,倘若杭爱山与色楞格河心有灵犀,恐怕也会悄然默许吧。

◎穿越两国的母亲河

不论何种事物,一旦以“母亲”的名义冠名,便会令人心生景仰之情。作为蒙古的母亲河,色楞格河即享有如此殊荣。

色楞格河发源于杭爱山北坡、库苏古尔湖以南,它的源头由伊德尔河和木伦河汇合而成,而后一路流向东北,在苏赫巴托尔与鄂尔浑河汇合。从苏赫巴托尔继续向北,进入俄罗斯以后,在乌兰乌德和塔陶罗沃两地出现两个较大的转折,最后经过一片三角洲地带,注入了浩瀚的贝加尔湖。

从蒙古杭爱山的源头直到俄罗斯的贝加尔湖,色楞格河蜿蜒流淌了1000多千米,流域面积将近百万平方千米,一路上吸纳了大大小小无数支流。它既是蒙古国最大的一条河流,也是水量最充沛的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在蒙古境内的流长约有600千米,右岸有哈努伊河和鄂尔浑河注入,左岸额吉河注入。自河口至苏赫巴托尔一段,在每年4~5月的解冻期内可以通航,到了10~11月以后,河流开始进入结冰期。在俄罗斯境内,色楞格河又流经数百千米,沿途吸纳了奇科伊河、希洛克河、乌达河、吉达河和捷姆尼克河。

从世界版图上可以看到,沿河而下的著名城市有蒙古的苏赫巴托尔市,俄罗斯的乌兰乌德和色楞格斯克。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带,不仅生活着蒙古的喀尔喀蒙古族和少数汉族,还有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蒙古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民族。

◎贝加尔湖的过滤器

与蒙古境内许多河流不同,色楞格河虽然也靠地下水、雪水和雨水补给,但大部分水量仍然来自地下泉水。因为这个原因,即便进入干旱期,色楞格河的水量也比较丰沛。一旦春天来到,冰消雪融,河水时常暴涨,尤其在夏季降雨以后,更会溢出河槽,淹没大片的草地牧场。20世纪30年代,苏赫巴托尔即因此而遭遇了一场特大水灾。

当色楞格河流经三角洲地带,水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和污物。由于三角洲湿地一带生长着大面积的水生植被,无意中形成了一层层“过滤器”,“过滤器”将许多泥沙和污物成功截流,令河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色楞格河在最后注入贝加尔湖时,水中的污物已经大为减少。

水生植被过滤下来的那些泥沙和污物,年年淤积起来,不断扩大着三角洲的面积,使其渐渐呈现为一片巨大的扇状湿地。30多年以前,人们测量得知,三角洲的面积大约为500平方千米。但在30多年以后的今天,这片扇状湿地已经增加了大约60平方千米,正在逐步向湖中蔓延。

如果色楞格河拥有思考能力,大概也不会想到在临近终点时竟然得到一次脱胎换骨的“净化”吧?希望这种“净化”能够像她惠及蒙古一样,继续造福俄罗斯的贝加尔湖。

色楞格河是蒙古国内最大和水量最充沛的一条河流

色楞格河上的铁路桥

矿产与自然资源

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的蕴藏量居世界前20位。截至目前,国内已经发现和确定了80多种矿产,分别位于800多个矿区和6000多个采矿点。同时,这个国家的自然资源也有不小的优势,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矿产资源

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是蒙古政府面临国内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燃料矿物方面,蒙古蕴藏着大面积的煤、石油和油页岩。煤的储量大约在500亿~1520亿吨之间,分布地点已探明了几百处,如塔本陶勒盖、哈尔塔尔巴嘎泰、阿其特诺尔等地,一些著名的大型煤矿有巴嘎诺尔煤矿、沙林格尔煤矿、新乌斯煤矿、塔旺套勒盖煤田等。石油的储量约40亿~80亿桶,主要产油区有东方省、南戈壁省、东戈壁省大湖谷地区和中央省,共有20多个大型油田。

在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方面,蒙古的铜、铁、黄金、萤石均有丰富的储量。该国的铜储量居于亚洲第一,铜矿产地集中在鄂尔浑、色楞格、克鲁伦、巴彦洪高尔、汗呼和等地,著名的额尔登特大型铜钼矿被列入了世界十大铜钼矿之列,其他还有奥尤陶勒盖铜矿、查干苏布拉格铜矿等。

蒙古的黄金储量约有3100吨,黄金矿床180多个,可分为脉金矿、散金矿和沙金矿。

主要产金区位于中央省的扎玛尔地区和色尔格林县,著名的金矿有保罗脉金矿、塔福德金矿、布木巴特岩金矿等。

其他拥有丰富储量的矿产还有高达2800万吨的萤石矿、2亿吨的磷矿,以及钼、锌、银、钨、汞、锡、石墨、云母等,这些矿产资源使蒙古国在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等方面具有了巨大的开发潜力。

◎自然资源

与矿产资源一样,蒙古的自然资源也拥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这个国家拥有非常可观的土地资源,森林覆盖地约为9%。其余为水资源用地、居民生活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

蒙古的水资源虽然不甚丰富,但因为地广人稀,完全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用水和工业用水。据了解,蒙古大小河流的年平均径流量为390亿立方米,其中大多数都为内流河。湖泊的水资源量达到180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0亿立方米。

从森林资源来看,蒙古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肯特、库苏古尔、杭爱、蒙古阿尔泰、汗呼赫山脉地区,森林总面积为1530万公顷,其中森林覆盖区为1400万公顷。在那些高大的绿色植物里,占有主角地位的有落叶松、雪松,以及桦树、杨树、红杨树等。另一些低矮植被主要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芨芨草等。

在广袤的森林、草原和荒漠地带,栖息着大量野生动物。据统计,蒙古境内约有60种哺乳动物、50多种鱼类和90种鸟类。同时,这个国家拥有17种珍稀哺乳动物,比如戈壁熊、野驴、野马、野骆驼、野山羊、角鹿、海狸、豹、貂等。此外,还有将近30种濒危动物,如天鹅、鹈鹕、雪鸡、皂雕、鲟鱼等。

犹如一座上天赐予的天然宝库,蒙古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在开发启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蒙古政府也正在积极推行多种保护措施,力求在现代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蒙古荒野保护区内开满鲜花的草甸和落叶松木材

军事与外交政策

从地理版图来看,蒙古夹在中俄之间。身边的两个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不弱,蒙古将如何自处?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俄两国与蒙古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这一点从蒙古的军事与外交方面即可见一斑。

◎军事力量:小规模的精干部队

蒙古军队全称蒙古人民军,创建于1921年,目前在役总兵力约有2万人,包括边防部队5000人,内卫部队900人,建筑部队1500人,民防部队500人,另有预备役部队13.7万人。

这支武装力量由国防部和公安部两个系统组成,国防部下辖作战部队、通信部队、航空部队和各省军事处、乌兰巴托和达尔汗两个卫戍区军事院校等,公安部下辖边防部队、各省公安处等。

蒙古的地面部队拥有650多辆战车,装甲侦察车、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840辆,牵引炮、火箭炮、迫击炮和反坦克炮将近1000门。空中部队有米格-21战机、mi-24武装直升机、运输机等60多架,地空导弹300部。

蒙古军队是一支精干的职业部队,正从冷战时期的重型部队向现代化军队转型,当前比较缺少现代化装备,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也极少参战。自1999年起,这个国家开始派遣特种部队成员奔赴西撒哈拉、刚果、阿富汗等热点地区,世界各国从此得以一睹蒙古军队的风采。

进入21世纪以后,蒙古除了继续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军事交流以外,还和美国、印度及北约等国家和组织展开了多次军事演习活动。2003年,蒙古与美国举行了首次“可汗探索”双边军演;2005年,蒙古人民军参与了北约在科索沃的维和任务;2009年,蒙古、美国、印度、韩国和柬埔寨派军在乌兰巴托进行“可汗探索”多国维和军事演习;2010年,蒙古向阿富汗派驻军队;2012年,蒙古派遣维和部队奔赴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14年,蒙古又与美国、韩国、日本、法国等23个国家进行“可汗探索”多国联合军演;2015年,当“可汗探索”多国联合军演于蒙古再次举行时,中国也首次派兵参演。

在美国参加演习的蒙古士兵

频繁的联合军演不仅使参演的各人达到了更高的战术水平,更为蒙古军队带来了更大的益处。正如蒙古军某参谋长所说:“联合军演提高了蒙古士兵的训练水平,也提高了蒙古的国际声誉。”

◎外交政策:从周旋两国到“永久中立”

自建国以来,蒙古长期受到苏联政权的控制。苏联政权解体以后,这个国家开始有机会独立解决本国问题。最近20多年以来,它渐渐与中俄两大邻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蒙古国本来就是一个地缘政治极其特殊的国家,一方面要坚定地选主化和市场经济道路,另一方面要坚持“多支点”“平衡”的外交政策。它借助自身优势,频频周旋于中俄两大国之间,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对于中俄来说,蒙古的广袤领土一直是个缓冲平台。成为缓冲平台的蒙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不得不对强大的邻居怀着复杂的心态,他曾说:“与中国和俄罗斯打交道很难,而我们要同时与这两个国家周旋。”

永久中立国

什么是永久中立国?永久中立国是指将永久中立奉为国家政策的国家。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它们都将奉行中立政策。在全世界将近200个国家中,目前已有7个国家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承认,其中的典型代表是瑞士,其他6个国家分别是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

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

在巧妙的周旋之下,蒙古多年以来一直与邻国保持着睦邻友好、均衡等距的关系。2015年,三国关系出现一个微妙的变动。当年10月,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蒙古国将实行“永久中立政策”。

对此,蒙古外交部部长普日布苏伦亲自做出了解释。他说,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25年,蒙古一直实行中立的外交政策,现在只是于法律层面上宣布了“永久中立国”而已。在中俄两个大国之间,“我们一直保持平衡、中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还会继续下去”。

不管蒙古的这一举措是否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它已经指明该国的发展方向仍然是和平、均衡、等距离、多支点外交政策的拓展和延伸。

2015年出席金砖国家峰会的蒙古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

“草原之都”乌兰巴托

蒙古是个名副其实的草原国家,作为这个草原国家的首都,乌兰巴托自然享有“草原之都”的美名。乌兰巴托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的北畔,市区里既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零星分布的传统蒙古包。不同的建筑风格彰显出这座城市的复合之美。

◎漫长的发展史

在蒙古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都城是创建于1639年的乌尔戈,蒙古语为“宫殿”之意。乌尔戈位于达库伦僧院,地处距离乌兰巴托400多千米的后杭爱省内。该僧院是蒙古佛教领袖第一位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扎纳巴扎尔的住所,当时扎纳巴扎尔只有5岁。这座都城的建筑均用毛毡制成,便于在水草枯竭的季节里四处迁徙。据史料记载,乌尔戈沿着鄂尔浑河、色楞格河、图拉河一带至少迁徙了25次。在迁徙过程中,它曾几度更名,派生出多个奇奇怪怪的官方或非官方名字。

1913年时乌兰巴托城的全貌

在纪念成吉思汗诞辰800周年的音乐会上,身着传统蒙古服装的人们欢快起舞。

1778年,库伦于现今的位置上定址,取名为毡城。后来,这座城市改称大库伦,意即大营地或大寺院,由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统治。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把外蒙古划为一个省级行政区,该省区的首府城市是乌里雅苏台。

1911年,蒙古宣布“自治”,将大库伦定为“首都”,同时更名为京都库伦,意即都城营地。经过十几年的动荡变迁,它于1924年更名为乌兰巴托,意思是“红色的英雄城”。这次更名是为了纪念的胜利,乌兰巴托从此成为“自治”蒙古的正式“首都”。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俄罗斯人按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在此建起了许多剧院建筑和政府建筑,同时他们还破坏了当地不少古老的蒙古僧院及寺庙。如今,这座城市的建设方兴未艾,一批著名的现代建筑正在相继立起,比如成吉思汗广场、政府大厦、歌剧院、美术馆、中央邮局等。另一批古典建筑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保护,比如博格达汗宫、喇嘛庙、博物馆等。

◎位于群山与草原中

乌兰巴托处于内陆地区,海拔1351米。城市两面是连绵起伏的座座青山,一条源于博格达山脚下的图拉河蜿蜒流过,主要城区坐落于图拉河北岸,它的东西两面俱为辽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未来走向。这一带属于典型的大陆性高寒气候,冬季漫长寒冷,气温最低可低至-40c;夏季短暂炎热,气温最高可至39c。全年日照充足,早晚温差较大,年平均降水只有280毫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日都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