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00万~750万亩的棉花种植,带来了埃及繁荣的纺织业,对经济和就业做出贡献,但埃及长绒棉产品均为出口,并不为本国自行销售使用。埃及国内的纺织行业则严重依赖中国等别国进口产品。土耳其、印度和中国,都是埃及纺织服装市场的进口国。近年来,中国与埃及的纺织业贸易频繁,根据中国海关在homelife展会上的数据统计,2013年中国出口埃及的纺织品共计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面料辅料出口占比61%,家纺出口占比4%,服装出口占比26%,鞋类出口占比6%,箱包出口占比3%。此外,为了抢占埃及市场,更有中国纺织企业在埃及投资,建立纺织厂,其中尼罗纺织、中纺织无纺布、白玫瑰针织制衣厂、银河实业驻埃织造股份公司等都已经成为了埃及该行业中的龙头企业。
开罗市场卖地毯的商人埃及的地毯纺织是一个传统,距今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手工地毯更是随处可见。
苏菲舞:足尖上的埃及
大量的考古资料告诉我们,埃及是一个喜爱舞蹈的国家,壁画、浮雕以及画作中都有舞蹈场景的存在,而且,据考证,在埃及的多神信仰中,还有一位主管爱和舞蹈的女神哈托尔。
在埃及,舞蹈也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双人舞、集体舞,女的柔美,男的豪放,发展至今更是有一种东方美。但在埃及舞蹈中,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埃及苏菲舞。
提到苏菲舞就不得不提伊斯兰教的苏菲教派,这是个讲求苦行和冥想的神秘主义教派,教徒们相信在旋转的时候,可以进入一种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正是这时候离神明最近。苏菲舞正是起源于苏菲教派,所以旋转是苏菲舞的主旋律。切切不可小瞧了旋转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要知道,先不说晕不晕这个问题,就是没有一定的力气,也转不了这样美丽的舞蹈吧,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苏菲舞的舞者都是男性,怕是也有体力因素的考虑。
埃及舞者
早在公元13世纪,土耳其的苏菲舞就传入了埃及,但是埃及的阿拉伯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断改进苏菲舞,让它的表演过程就像是一场宗教仪式一样精彩,观赏性方面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土耳其。
在埃及,随处可见苏菲舞的活动,在一些宗教节日里,更是连民间也会自发组织苏菲舞的表演。苏菲舞不仅舞者是男性,连伴奏的鼓者也是清一色的男性。但别以为男性舞者就舞不出美感,事实上是,在有节奏的演奏下,身穿鲜艳圆蓬长裙的苏菲舞者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柔媚,视觉体验非常之好。
观看苏菲舞最著名的地点是在开罗哈利利市场,爱资哈尔清真寺旁边的固力宫。穿过热闹非凡的市场,穿过虔诚的人们,贴着清真寺的巷子向里走,就到了固力宫。里面宽敞空旷,就像阿拉伯城堡一样,可以坐600人左右。
正在跳苏菲舞的埃及人
苏菲舞有一种特殊的伴奏乐器,那就是钵,在或紧或慢的钵声中,舞者旋转着柔软的身体,彩色的长裙随风飘荡,旋出了不一样的绚烂。而充满神秘韵味的阿拉伯风格音乐,更是给苏菲舞增添了魅力。
应该说,苏菲舞的灵魂就是旋转,那种连续的极快的旋转,间或配合着其他舞蹈动作,让世界认识了苏菲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也曾有人亲眼看到过埃及苏菲舞的现场表演。2014年11月,埃及伊斯梅里亚民间艺术团应邀先后参加了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和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大赛的演出,为北大师生们及阿拉伯语学习者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觉和听觉盛宴。该团1995年成立于埃及伊斯梅利亚文化宫,曾多次代表埃及参加国际性艺术节等文化盛事。艺术团有45位舞者,其舞蹈灵感大多来源于对运河地区环境的保护。在本次公演中,共有9位舞者和1位歌手参与节目的表演。
埃及开罗国家芭蕾舞
2014年9月10日,中阿友好年暨第三届阿拉伯艺术节在清华大学拉开了帷幕。开罗歌剧院芭蕾舞团带来的舞蹈《不朽的诗篇》,展现了尼罗河畔神秘的埃及风情,全面展示了其艺术多样性和特有的民族风情。埃及开罗国家芭蕾舞团秉承了俄罗斯芭蕾高雅的气质和炫目的技巧,并融入了埃及传统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由此在国际舞坛独放异彩。
莎草纸:文明的载体
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埃及人,是一群智慧的人,他们不仅建造了金字塔这样的伟大工程,还利用生长在埃及潮湿地区的纸莎草制作了纸莎草纸,让其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献载体之一,也让考古学家们能够更准确方便地研究埃及历史,还原数千年前的古埃及生活。
埃及纸莎草纸画
◎法老的财产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纸莎草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纸莎草是一种高而坚韧的挺水植物,它对地理环境的要求不是很高,无论是在潮湿的森林还是在常年干旱的沙漠里,都能茁壮成长,唯一的要求就是温度够高,所以纸莎草多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在如今的马达加斯加岛、乌干达和西西里岛地区依然有它的身影。所以,古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适宜的气候让纸莎草有了快乐生长的乐园,而就地取材是古埃及人最引以为傲的智慧,他们不仅用这些纸莎草制作可以书写、绘画的莎草纸,还用纸莎草建造船只,可以说,尼罗河上的繁荣,也有纸莎草的一份功劳。
古埃及人使用纸莎草的用途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莎草纸的制作。在希腊文和英文中,“莎草纸”这个词的语源被许多人认为是来自于古埃及语,但这是谬传。纸莎草现在被广泛地运用于制作装饰品,例如莎草纸画。
埃及纸莎草纸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纸画,题材多取自于古埃及神庙和宫殿的壁画。古埃及人从尼罗河两岸采摘纸莎草,手工制成纸莎草纸,再由传统画师用纸莎草笔精心绘制,做成莎草纸画。
在古埃及,莎草纸被称为pa-per-aa,意思是“法老的财产”,从这个名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法老拥有对莎草纸生产的垄断权。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使用莎草纸,并将这种特产出口到古希腊等古代地中海文明地区,甚至遥远的欧洲内陆和西亚。对古代写在莎草纸上手稿的研究,或称为纸莎草学,是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基本工具。
◎莎草纸的消亡
公元9世纪,在埃及盛行了将近4000年的莎草纸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因为这时候的埃及已经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廉价纸张,穷苦的人也可以买来书写,而那些贵族,也早已经不再单一使用莎草纸,羊皮纸和牛皮纸也是他们的选择,毕竟在很多潮湿的环境下,这两种材质能更好地保存。但在欧洲,教会直到11世纪左右依然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莎草纸。现在留存下来最近的具有确切年代的莎草纸实物文件是一份1057年的教皇敕令和一卷书写于1087年的阿拉伯文献。拜占庭帝国直到公元12世纪依然在使用莎草纸,但是没能留下实物。
莎草纸消亡以后,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也因缺乏记载而失传。后来跟随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法国学者虽然收集到古埃及莎草纸的实物,也没能复原其制造方法。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利用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重新发明了制作莎草纸的技术。
在如今的埃及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里,或者旧城的街边,大名鼎鼎的纸莎草纸画随处可见。大小各异的画店,墙壁上满是草纸画,装裱起来的画框一个不落地全部保留着莎草纸原有的毛边。金字塔法老墓壁、神庙廊柱上彩绘的神话传说,或者古埃及法老时期生活宗教、狩猎征战的情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灯光映衬下,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令人目不暇接,仿佛另一个世界。
香精:香水之源
也许难以想象,在几千年前的古埃及,几乎每一个埃及妇女都贴身收藏着一个化妆盒,里面不仅有珠宝、象牙梳、化妆镜,还会有润肤膏、眼影之类的现代化妆品,更奇特的是,几乎每个女人,都不忘记在化妆盒里装上香精,让自己时刻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用香与神对话
埃及人认为,香味是神的礼物,每一个神都拥有着迷人的体香,也因此,埃及人认为点燃香祈祷的时候,神便会听到他们的愿望,并且让香气带来神的旨意。后来随着香油和润肤膏的普及,人们开始从花里提取香精,香味独特的百合花和莲花是他们最爱的提取对象。
进入新王国时期,香水更是备受推崇,据说,这时候的法老们甚至下令,如果他的子民在公共场合不涂香水,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其实,即使法老不发令,埃及人也愿意把自己喷得香喷喷再出门,富人们更是不惜重金从波斯和利比亚进口高级香料,可以说,香水是埃及人的必需品,像衣食住行一样不可或缺。
埃及香水
现代人或许想象不到,古埃及人的香水用途有多广,他们在头发上、衣服上、身体上,都涂上香水,这还不算,发饰上也要洒上,衣橱也不能放过……除了香水,他们还使用熏香,所以整个房间也是香的,整个埃及就是一个散发着香味的庞然大物。不仅如此,埃及人还相信灵魂是永生的,那么,在墓穴中准备上几罐香水就很有必要了,等醒来的第一时间,一定要让自己香香的。
正在选购试用香水的游人
克娄巴特拉七世把自己作为礼物送给亚历山大大帝
◎尼罗河的秘密
众所周知,法国香水享誉全球,爱美的女士如果经过路过,大概都不会错过。但你知道吗,埃及的香精质量可以媲美法国香水,这里甚至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诸如chanelno.5或dior等香水厂家的香精原料,这就是埃及香精的魅力。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毕竟埃及人使用香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3000多年的智慧沉淀,埃及香精已经不能仅称为香水,它们还有神奇的功效。据说埃及有一种名叫白玫瑰(rose)的香水,只要将瓶盖打开,便可以在5天内让满室生香。还有一种被称为尼罗河的秘密(secretofthenile)的香精,混合了特殊的草药,因此只需要滴上数滴在水中,用来按摩脸部,就可以有效地消除皱纹,是女士的最爱。
埃及的香精不含酒精,也不含油脂,只采用纯天然花瓣,人工绞挤加工,自然也十分稀有,据说一瓶6盎司的香精要12万朵花才能制成。如果有机会来到埃及,那么也带两瓶香精回去吧,在氤氲的自然香气中,回味几千年前的历史风烟,应该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艳后的香薰之恋
相传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七世非常注重保养,她每天都要洗奶浴,以保持皮肤细腻,不仅如此,她还让人从薰衣草和玫瑰花中提取精华放入浴池内,以此让身体保持香味与柔嫩,这也难怪这位艳后迷倒了亚历山大大帝和安东尼两代帝王。克娄巴特拉七世统治埃及的时候,用实际行动表达了香薰的魅力,让贵族与平民纷纷效仿,香薰一时风靡。
开罗汗·哈利利市场
众所周知,来北京的人一定要去逛一逛前门大栅栏,去上海,那么城隍庙可不容错过,同样的,如果我们去埃及开罗,那么汗·哈利利市场就一定要在我们的行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识到最真实的阿拉伯世界,仿佛外界的一切变化都与这里无关。
1875年的开罗汗·哈利利市场景象
开罗汗·哈利利市场内的中世纪门
汗·哈利利市场兴建于中世纪,“汗”一词出自波斯语,意为“饭店”,“哈利利”是建造该饭店的主人的名字。说起这里的历史,还有一段渊源。原来,这里原本是法地玛王朝后裔的墓地,但是公元14世纪下半叶,逊尼派出身的马木鲁克王朝大将哈利利出于对什叶派法地玛王朝的反感,下令摧毁了该王朝的墓地,并在这里建起了一座“汗”(饭店)。1511年苏丹固丽拆除了饭店建立了货栈、客栈等,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这里现在已经是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最著名的工艺品市场,也成为开罗古老文化和伊斯兰色彩的一个象征,是埃及旅游的重要项目之一。
汗·哈利利市场位于开罗老城区,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旁边。星罗棋布的几十条小街巷是汗·哈利利市场的主要组成对象,而每条街又布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店铺。狭窄的街道,拥挤的人群,繁多的店铺,让这里充满了人间最平凡的烟火,而应有尽有的传统手工艺品、金银首饰、装饰品等,也让国内外的游客流连忘返。
汗·哈利利市场内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富有埃及特色的所有东西。
如果说金字塔和埃及博物馆是埃及古文明的代表,那么开罗新城区则是上百年殖民化的西方代表,而汗·哈利利市场必然代表着古阿拉伯世界。这里没有欧式建筑,有的只是破落的清真寺和店铺,墙壁上依稀可见名贵的大理石花纹,高高的窗棂上有着中世纪最华美的雕刻,历史的繁华在这里没落,不起眼的店铺承载的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历史。
和别的国家不同,埃及是一个恐怖活动频发的地方,埃及政府为了保护市民和游人的安全,在各处都加强了警察巡视,开罗的汗·哈利利市场尤甚。这里的警察装备更高,拥有警棍和短枪,可见当地政府对汗·哈利利市场的重视和保护。不仅如此,你若是身临其境,可能还会发现,周围的游人中竟然有人拥有着锐利的眼神,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却不曾购买任何东西,那么,这人大概就是便衣警察了,他们混迹游人当中,一旦发现可疑人员,便出手如电,往往游人们尚未感知,危险便消弭了。
建造于16世纪的汗·哈利利市场建筑
中埃文化交流概况
中埃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868~905年我国唐朝和埃及屠龙王朝时期。但由于两国相隔甚远,交通不便,交往时断时续。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中埃两国各方面关系包括文化关系的发展。1955年5月,埃及宗教事务部长巴库里(曾任埃中友协第一任主席)率领第一个埃及政府代表团访华,签订了《中埃文化合作会谈纪要》。这是1956年5月30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前的第一个协议。
开罗博物馆
1956年3月,以包尔汉为首的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埃,历时50多天,受到埃方热烈欢迎。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埃及共和国文化合作协定》,从此开始了两国文化交流合作的新纪元。1979年4月,埃及文化代表团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埃文化合作协定执行计划》,并建立了每三年签订一次文化合作执行计划的机制,文化交流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此后,文化交流执行计划的签订从未中断。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两国政府及民间友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原中国文化部长朱穆之、王蒙,原文联副主席尹瘦石、李瑛,原新闻出版署署长宋木文等先后率政府代表团访埃;埃及方面,先后以作协主席阿巴扎,艺联主席瓦赫贝,最高文化委员会秘书长贾比尔·欧斯福尔,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等为团长的埃及高级文化代表团亦访问我国。
1996年5月,中埃两国政府签署《1996~1999中埃文化交流合作执行计划》,更加推动了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政府文化代表团互访频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1995年至今,原国务委员李铁映,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原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原文化部副部长陈昌本、孟晓驷,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田聪明,原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原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赵志宏等先后率团访问了埃及;埃及方面,埃及艺术联合会主席瓦赫贝,《金字塔报》主编易卜拉欣·纳菲伊,埃及最高新闻委员会副主席贾瓦德,埃及文化部文化宫总机构主席曼赫朗,埃及最高青年体育委员会执行机构副主席希娜·赫拉芙等也先后率团访华。
2000年12月14日,《2001~2004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再次于北京正式签订,进一步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稳定发展。
中埃两国友好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埃及访华团组明显增多。仅2000年一年就有5个艺术团组,共100多人赴华参加中国各种大型国际文化节演出活动。埃及文化部副部长古内姆先生表示,该年度埃及派往中国的艺术团组的花费高达100万埃镑,这在埃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是空前的。
此外,中国每年还定期派团参加埃及的一些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如伊斯梅利亚民间艺术节、开罗国际图书节、尼罗河儿童歌唱节、开罗国际电影节(该节已于2001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结为姐妹电影节)。今年我国还首次派遣空政话剧团“霸王别姬”剧组参加了开罗实验戏剧节,并获得了最佳表演和最佳女演员两项提名奖。
两国友好协会、青年、文学、文物、体育等团体单位也一直保持定期交流的机制,交往势头良好。
中埃两国文化交往不仅有着深厚的根基,而且也有着广阔的前景。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任务。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过去几十年来,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密切,文化往来日益频繁。无疑,今后两国的文化交往将会日益加强,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