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亚姆的大半生主要依靠年金,在几位资助人的支持下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遗憾的是,进入晚年时期,这位奇才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大约在1122年溘然离世。他的陵墓就设在尼沙布尔,现已成为伊朗著名的伊斯兰古迹之一。

哈亚姆墓园

这是一处环境幽静的花园,完全没有人们认为的陵墓会有的阴沉的样子。据说他在世时曾说过,希望自己的墓上总覆盖着玫瑰花。今天,他的墓碑上总有来者撒下的玫瑰花瓣,他的愿望实现了。

◎“柔巴依”四行成诗

哈亚姆的以上成就在生前即为大众所熟知,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却在逝世50年后才被世人发现。这位奇才从30岁开始写诗,成功地创作出一部《鲁拜集》。“鲁拜诗”也称作“柔巴依”,在阿拉伯语里意为“四行诗”。这类古典抒情诗的基本特征是:每首四行,独立成篇。第一、二、四行押韵,第三行大抵不押韵,有些类似中国古诗中的绝句。

由于生活在塞尔柱帝国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的年代,哈亚姆在《鲁拜集》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以及渴望改变现实的美好愿望。他的四行诗语言精湛、寓意深刻,涉及的内容包括人生、哲学、宗教、学术等各个方面,富有生活气息。据说,中国的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也曾在《倚天屠龙记》里引用过哈亚姆的诗歌。不过,后人对他的《鲁拜集》一直存有争议,有的人认为作品重在呼吁人们及时行乐,有的人认为作品的神秘色彩过多,还有的人认为诗里处处弥漫着悲观主义。

1859年,某位英国学者从他的作品中选取了101首诗,共有404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集出版,这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欧马尔·哈亚姆之柔巴依集》。该书在欧美国家,风行一时,哈亚姆随之声名大振。1928年,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名家又翻译过二十多种译本,有的学者甚至为其批注:“信仰的归宿,灵魂的良药”。

电影大师阿巴斯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导演蒂亚吉特·雷伊与世长辞,有人认为“世界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写实主义导演”。两年过去,当伊朗电影《橄榄树下的情人》刚刚面世,人们知道上帝已经发现了取代雷伊的人选,他就是杰出的电影大师阿巴斯!

阿巴斯

阿巴斯的电影风格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与赞赏,在电影这片一直由欧美影片把持的领域,可谓难得。

◎多面手激流勇退

1940年6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出生于德黑兰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岁那年,他离开家庭独立谋生,并于次年通过高考被德黑兰美术学院录取。在学习绘画的同时,这个年轻人为交警部门做了不少平面广告和影视广告短片,一般都是晚上工作白天上学。工作占去大量时间,导致阿巴斯前后花去18年时间方才完成学业。

但是在此期间,这位年轻人的艺术生涯步步攀高。1969年,阿巴斯为卡伦青少年教育学院创建电影系,此举开启了“伊朗电影新浪潮”。借着系里的硬件设备,他摄制了大量的商业广告片,并于1992年之前又摄制了22部电影。在成长的过程中,阿巴斯迅速成为一个集导演、剧作家、制作人及剪辑师于一身的多面手。

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他拍摄的主要影片有《面包与小巷》《小学新生》《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家庭作业》。进入90年代,阿巴斯的电影事业迎来了最高峰,先是《生命在继续》和《橄榄树下的情人》赢得了多项国际大奖,接着又有《樱桃的滋味》摘取金棕榈大奖,《随风而去》荣获威尼斯评委会大奖。但是在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期间,阿巴斯郑重宣布:“我拍电影已有三十年,也参加了三十年的电影评奖活动,现在是该退出的时候了……”

◎情感深厚风格独特

能被称作电影大师,阿巴斯的作品自有独特风格。他的第一部短片《面包与小巷》,首次将纪录片式框架、即兴式表演与现实主义题材融合在一起。他的第一部长片《旅行者》描绘了一个乡村问题少年执意要去首都德黑兰看一场足球比赛,题材平实,表现手法却极其细腻。另一些作品如《小学新生》与《家庭作业》,则从侧面反映了伊朗学龄儿童所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

1987年摄制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为阿巴斯首次赢得了国际声誉,这部影片讲述一个山村小学生翻山越岭归还同学作业本的故事,片中角色全部由小学生和村民们本色出演。1991年,小山村发生地震,阿巴斯返回震后山区,找到昔日的小学生,并把整个过程拍成一部《生活在继续》。1994年,当他再次返回小村,又拍摄了一部《橄榄树下的情人》——以上三部片子成为阿巴斯系列电影中有名的“村庄三部曲”。

截至2015年,阿巴斯仍然活跃在电影阵线,他执导的影片虽然不算太多,其中一半以上均为不足60分钟的短片和纪录片,但每一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这位电影大师常常通过虚构来表现真实,或通过真实来描述虚构,很善于从平凡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许多著名导演都对他推崇倍至,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甚至说:“基亚罗斯塔米代表了电影艺术性的最高水准。”

诗意导演马基德·马基迪

与电影大师阿巴斯相比,马基德·马基迪可谓是后起之秀。只是这位后起之秀潜力惊人,甚至一度超越了前辈,在国内外屡次刷新票房新纪录,目前已成为世界影坛上一位炙手可热的伊朗实力派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导演

◎演员转型成导演

马基德·马基迪于1959年出生在德黑兰,最初在业余剧团里从事表演,接着加入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的艺术部门。在某位导演的影响下,马基德后来有幸参演了《战胜魔鬼》《两眼双盲》与《抵制》等多部影片。20世纪80年代前后,阿巴斯等电影大师的作品深刻影响着这位年轻人,他开始拍摄一些短片和纪录片,渐渐转型成为一名导演。

马基德执导的影片《天堂的颜色》剧照

1991年,马基德的第一部剧情片《手足情深》隆重面世。该片首度获选1992年戛纳影展导演双周放映,同时助他成为伊朗影坛上最受瞩目的后起之秀。接下来的整个十年,马基德执导的影片接连斩获各项大奖。1996年,《父亲》一片在国内多个影展上抢先获奖。1998年,《小鞋子》参加多伦多、香港、伦敦、纽约等18个国际电影节,横扫11项大奖,并在美国创下近百万美金的票房纪录,刷新了伊朗电影票房的新纪录。更重要的是,它在当年成为首次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伊朗影片。

1999年,《天堂的颜色》在美国又创下了票房新纪录,同时顺利斩获蒙特里尔电影节上的最佳电影奖。

◎将镜头对准儿童

马基德不仅注重影片的商业价值,还非常善于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尤其擅长利用细节打动人心。更可贵的是,他在影片中延续了阿巴斯导演的朴实之风。

《小鞋子》里,马基德将镜头对准一对小兄妹,借着一双丢失的鞋子讲述了一个温暖又充满童真童趣的简单故事,轻柔有力地触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感动。尽管这部片子最后在激烈的角逐中惜败于《美丽人生》,但它已为马基德坚实地奠定了电影大师的地位。《天堂的颜色》里,马基德再度将镜头对准儿童,刻画出一名盲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温暖又苦涩的优秀影片。

马基德确实很善于驾驭以儿童为主角的影片,喜欢用简单的剧情、温暖的情感去呈现那个曾经属于每个人的美好世界,正如他所说:“我对儿童世界特别感兴趣,我的童年是我思路的源泉,自己也曾经历过‘天堂的孩子’的童年。拍摄儿童电影时,你可以浑洒自如,完全不用墨守成规,儿童世界里的纯真已足以令人折服。”

2001年,马基德又推出了一部反映难民生活的爱情剧《巴伦》。2008年,他应邀来到中国参加“国际导演拍北京”活动,还拍摄了一部北京奥运宣传片《飞扬的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