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塔图尔克陵墓内象征性的石棺

阿塔图尔克陵墓的两侧是独立堡塔和自由堡塔。独立堡塔正面是青年手持利剑的浮雕,它代表着土耳其军队和民族的力量,塔上刻有凯末尔的名言:“没有独立,国家就不能生存”“不独立,毋宁死。”自由堡塔正面是女天使骑马高举着“自由宣言”的浮雕,塔上也刻着凯末尔的语录:“土耳其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证明土耳其一直是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国家。”

尔克灵殿。四面回廊中陈列着凯末尔的遗物、画像、公文、制服、书籍,以及纪念这位伟大领导人的油画、邮票及硬币等。顺着石阶拾级而上,可见荣耀大厅的铜门两侧贴着涂有金粉的铭文,铭文会定时更换,内容均取自于凯末尔的“名言录”。

双塔前方是一条长长的石狮大道,24只赫梯帝国时期的石狮雕像立于大道两旁。在古老的年代,狮子象征着权势和力量,人们把它们摆放在此,寓意不言自明。

穿过巨大的铜门进入室内,在高大宽敞的厅堂北侧,停放着凯末尔的石棺。石棺由一整块彩色大理石制成,但棺中并没有凯末尔的遗体,这位伟大领导人的遗体最后安息于石棺地下7米的地方,那里堆砌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土壤。

◎博物馆和大城堡

整个陵墓建筑群由东西南北4条柱状回廊围成一个四方形大广场,广场的正面是“荣耀大厅”,即阿塔图安卡拉老城区的著名景点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和大城堡等。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馆内收藏的展品大多是安纳托利亚一带的文明古物。

博物馆的屋顶上方盖有10个大圆顶,它本身就是一座15世纪的古老建筑。室内的展品涉及多个历史时期,包括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石器铜器并用时期、铜器时期、亚述帝国时期、弗里吉亚时期、乌拉尔图时期、吕底亚时期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如红牛壁画、哈吉拉尔彩绘陶器、三头鹿太阳盘、坐在豹头王座上的女神、弗里吉亚折叠木桌等。

赫梯帝国曾在安纳托利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时期的文物占据了展厅正中心的位置,比如狮鹫兽、雷神浮雕、狮身人面像、狮子门石雕等。另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雕像,则被安置在地下楼层。

大城堡位于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旁边的土丘上,这座城堡有内外两道墙,外墙建于9世纪拜占庭帝国米凯尔三世时期,内墙建造于7世纪左右。兴建堡垒时使用的建筑材料大多取自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城墙石块,如今人们看到的大城堡,已在塞尔柱时期和奥斯曼时期进行过几次重修。大城堡的制高点是位于北端的白色堡垒,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安卡拉市中心。

除了以上提及的三大代表性景观之外,安卡拉比较有名的古迹还有尤利阿奴斯之柱、罗马澡堂遗址、奥古斯都神庙、科贾泰佩清真寺等。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安卡拉已从安纳托利亚古代文明的最佳根据地转变为土耳其的新首都。由于身处腹地中心,安卡拉极具地利之便,游客们在遍览市内景点之后,还可以前往附近的哈图沙什遗址,以及景色绝妙的卡帕多西亚地区。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内景

阿塔图尔克陵墓

作为土耳其共和国新时代标志的阿塔图尔克陵墓,为纪念土耳其的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而建。

伊斯坦布尔

繁华的“三朝古都”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连拿破仑都能生出如此感慨,更不用说其他人会把它当作土耳其的首都了。其实,虽然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全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但在此前它可是真真切切地荣任过“三朝古都”。若不是背景雄厚、资历丰富,人们怎么可能会犯下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

◎三大帝国,三朝古都

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西北角,扼守着黑海出海口,地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两岸,分为欧洲部分(色雷斯)和亚洲部分(安纳托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跨越两大洲的枢纽城市。如此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这座城市必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确实,伊斯坦布尔在建城2000多年以来,于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成为“三朝古都”。

公元前7世纪,麦加拉族首领拜占斯率先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高地,即现在金角湾的“皇宫岬”一带依山砌石,建起了一座卫城,定名拜占庭。其后一个多世纪里,拜占庭先后被波斯人、雅典人和斯巴达人占领。公元343年,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率军攻入,统治了这片土地。两个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又强势崛起。面对不断扩大的疆域,罗马皇帝决定在东部巩固统治基础,遂将拜占庭设为东都,揭开了它第一次成为王都的历史。紧接着,该城得到大规模扩建,跑马场等一些公共设施都建于这一时期。

19世纪,亚美尼亚裔俄国画家伊凡·康斯坦丁诺维奇·艾瓦佐夫斯基眼中的伊斯坦布尔。

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座城市进行重修,他去世以后,拜占庭即改称君士坦丁堡。395年,当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君士坦丁堡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首都,这是它第二次贵为王都。随后,城中相继兴起一批古典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末期,君士坦丁堡成为古丝路上的西部重镇,并在繁荣的商业贸易下得到大力发展。9世纪时,此地人口已超过了百万之众。

在繁荣与富裕光临的同时,战争的轮回也不期而至。9~10世纪里,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突厥人屡屡进犯,君士坦丁堡陷入战乱之中。进入13世纪,十字军继续攻入,该城遭到了严重破坏。直到半个世纪以后,它才渐渐有所复苏。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攻陷了这座坚固的城堡。君士坦丁堡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这是它第三次成为王都。与此同时,伊斯兰教开始渗入,伊斯坦布尔开始呈现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大融合的局面。其后,一大批融合了双重文明的著名古建筑逐步出现,曾被毁坏的拜占庭古城墙、引水渠、储水宫也得以修复。

几百年过去了,当奥斯曼帝国化为烟云,土耳其人民又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安卡拉被定为新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才算结束了“三朝古都”的历史。如今,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这座古老名城依然是土耳其国内第一大城,同时还成为土耳其最大的工业、商业、海陆空交通、金融、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老城区和新城区

伊斯坦布尔城区被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金角湾三片水域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属于亚洲,一部分属于欧洲,而欧洲部分又被天然港口金角湾分为南部老城区和北部新城区。

南部老城区可以分为三个区,分别是苏丹艾哈迈德区、巴耶塞特区和埃米讷尼区。苏丹艾哈迈德区是最珍贵的遗产聚集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的世界遗产——伊斯坦布尔历史区即位于此处。它包括了伊斯坦布尔的众多著名古迹,比如托普卡帕皇宫、圣索菲亚教堂、蓝色清真寺、古跑马场等。巴耶塞特区是平民百姓聚集的地方,生活气息较浓,这里是集市和小吃店林立之地,处处反映了土耳其平民最真实的生活场景。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贝勒伊宫,用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建造,昔日是苏丹的夏日别墅和外国贵宾的招待所。

一条迪旺尤鲁大街将以上两区相连,这条街是老城区最重要的金融街,也是外地游客喜欢逛的地方。街上分布着许多饭店、旅行社、书店、民间工艺品店、甜饼屋、烤肉店、土耳其浴室和传统茶屋等。

埃米讷尼区濒临海域,风景优美,海岸旁边建有两座清真寺,同时此地还是渡轮、公交车站的集合地,人流量特别大。该区的地标性建筑是加拉太桥,这座桥连通了伊斯坦布尔的老城区和新城区。早在160年前,加拉太桥就成为城市的一道生命线。该桥起初为木质结构,后来由石质结构再转变为混凝土结构。凯末尔曾说:“每当你站在这里远眺伊斯坦布尔,一辆辆的汽车驶过身边,你会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国王。”

北部新城区也叫贝伊奥卢区,是指金角湾北边的丘陵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许多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比如奥斯曼时期的犹太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他们在此分片居住,致使后来的本地建筑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新城区比老城区年轻数百年,且由于中间隔着一道金角湾,城市景观大有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耳其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城区获得强劲的动力,众多艺术馆、咖啡厅、餐馆、酒吧和服装业相继开业,渐渐发展成为伊斯坦布尔人休闲娱乐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慕名而来。

新城区有一座古老又醒目的建筑,名叫加拉太塔。加拉太塔建于1348年,由当时来自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修建,故而又称“热那亚堡垒”。这座古塔异常坚固,全高60米,城壁厚3.75米,地基深达6米,初建之时堡内还配备有若干大炮。现在人们看到的加拉太塔的尖顶是在20世纪加盖上去的,游客们乘坐电梯可以直达塔顶,俯瞰新老城区的全貌。别看加拉太塔白天比较冷清,一入夏夜这里就会沸腾起来。顶层夜总会时常提供精彩的东方舞、民族舞及脱口秀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瞻。

佩拉宫

佩拉宫是一座百年老饭店,过去喜欢搭乘东方快车的欧洲贵族们常在此处下榻。据说,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是在佩拉宫的411房间里写下了著名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必须说明的是,这家五星级饭店没有现代化电梯,只有老式铁门升降梯,没有播放轻音乐、设计时尚的酒吧,只有百年不变的“东方快车酒吧”。而且,阿加莎那间客房仍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就连接待柜台、宴会厅以及巨大的熏香炉也都具有纪念意义。

除此以外,新城区还有其他一些游览景点,比如伊斯蒂克拉尔路、塔克希姆广场、军事博物馆、梅芙蕾维修道院以及极具传奇色彩的佩拉宫。

从北部新城区步行前往南部老城区,必须通过金角湾上的两座大桥,一座是刚才提及的加拉太桥,另一座是阿塔图尔克大桥。阿塔图尔克大桥是一座全长1560米的斜拉式吊桥,该桥长度在欧洲排名第四,全球排名第七,现在也是伊斯坦布尔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景点比较集中,但在两大城区外围亦有别样的风景,比如移土填海才建成的多尔马巴赫切皇宫,珍藏着许多黄金镶嵌画的卡里耶博物馆。

游客们参观完地面景点后,还可以搭乘客船顺着博斯普鲁斯海峡进行巡游。如果正逢夕阳西下,雄伟的海峡将会为您展现出一天中最壮丽、最绚烂的景象。也许,那就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伊斯坦布尔这座“三朝古都”而赋予的无上荣光!

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同时跨越欧、亚两大洲的名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马尔马拉地区,而位于黑海和马尔马拉海之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是这里最繁忙的航道。

布尔萨

旧时王都展新颜

在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前,布尔萨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第一个首都。如今几千年过去,奥斯曼帝国不复存在,土耳其的每一片土地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昔日那座古老的王都也焕发新颜,被重新定义为“丝绸之城”“温泉之乡”与“绿色的布尔萨”。

◎两大清真寺

耶希尔清真寺

据说布尔萨由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南角色雷斯地区的卑斯尼亚国王普尔希亚斯一世所建,公元前74年,卑斯尼亚末代君主尼科米迪斯将其献给了罗马人。在罗马人及早期拜占庭人的统治下,城市渐趋繁荣。但到7~8世纪,阿拉伯人的入侵使其元气大伤。107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该城,随后它又遭到过十字军、拜占庭和突厥人的轮番争夺,最终落入奥斯曼人之手,成为奥斯曼帝国早期的第一座首都,先后有6位苏丹在此执政。1327年,苏丹奥尔罕在这里首次发行货币。1340年,此地建起了集旅馆、集市和仓库为一体的贸易中心。当然,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奥斯曼的早期居民们遂也跟着在布尔萨建造了许多清真寺等宗教建筑。1855年,布尔萨在一次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城市发展的脚步渐渐放缓。直到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以后,这座城市才重新蓄势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伊斯兰教的兴起,令布尔萨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即使遭遇到地震创伤,全城目前也至少保存了125座清真寺,最负盛名的当属乌鲁清真寺和耶希尔清真寺。乌鲁清真寺意即“大清真寺”,由苏丹巴耶塞德一世下令修建。据说早在1396年,巴耶塞德一世在某次战役发生之前曾发誓说,如果自己能取胜,将修建20座清真寺来报答真主。战役果真取得了胜利,他却只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只不过在这座清真寺上方建起了20座拱顶,它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乌鲁清真寺。由于当时正处于奥斯曼帝国早期,国力尚不够强盛,乌鲁清真寺和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比起来规模要小一些。

布尔萨位于丝路西端,曾是古代丝绸贸易的重镇。图为其有名的柯扎汗丝绸市场。

耶希尔清真寺意为“绿色清真寺”,它的最大特点是选用了绿色主调。尽管清真寺的墙壁是大理石,但屋顶、宣礼塔顶端、窗户均由绿色或蓝绿色瓷砖砌成。内部装饰更是不同凡响,处处皆是蓝绿、碧绿、蓝色和白色的瓷砖组成圆环、星辰等美丽图案。在这座建筑的对面还有清真寺兴建者穆罕默德一世的陵墓,陵墓的风格与其一致,内部装饰与石棺表面全部贴着蓝绿色的瓷砖,因而被称为“绿色陵墓”。

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布尔萨城景俯瞰

除了清真寺,布尔萨还拥有考古博物馆、布尔萨城堡、18世纪苏丹故宫及墓地等古迹建筑。偏爱历史与考古的游客若有足够的时间,定会在这座旧都里有意外的收获。

◎温泉之乡与丝绸之城

除了历史古迹,布尔萨的温泉也非常有名。温泉大多集中在城西的切基尔盖地区,泉水由山岩中喷涌而出,水温在50c~70c之间,水质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治疗风湿病、皮肤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当地人都喜欢去泡个温泉澡。布尔萨有两处著名的温泉,其中一处名叫“老温泉”,它在原来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的浴池旧址上改建而成;另一处名叫“新温泉”,它由奥斯曼重臣吕许图帕夏于1552年下令修建。丰富的温泉令布尔萨建起了许多公共浴池,很多旅馆也建有私有浴池。如果不论大小,布尔萨城内至少有3000座温泉浴池。

布尔萨还是土耳其的丝织业中心,所产丝绸织品在国内首屈一指。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怎么会传到土耳其?原来在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的查士丁尼一世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两个波斯僧侣。他们把蚕宝宝放入竹筒里,从中国带到了君士坦丁堡(即后来的伊斯坦布尔)。由于布尔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此地便逐渐发展成了丝绸生产中心。那时候,不管是王公贵族们的丝绸衣服,还是普通百姓编织的丝质地毯,都离不开布尔萨的蚕丝业。

◎绿色森林与白色雪景

在历史上,这座城市曾有另一个别称“绿色布尔萨”,该名称源于人们对城市周边的茂密绿林、宜人温泉、清新空气和美丽风光的赞誉。可惜的是,由于最近几十年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高楼大厦相继崛起,这一带的绿色森林渐被蚕食,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扩大的混凝土建筑,“绿色布尔萨”已经显得有些牵强。

不过,尽管绿林渐隐,布尔萨的白色雪景却越来越引人入胜。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上拥有大片森林与广袤坡地,每年12月至次年3月,这里一片白雪皑皑,形成了天然滑雪场,大批滑雪爱好者竞相前来一展身手。现在乌鲁山已被辟为土耳其最大的冬季运动中心,每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可以在此滑雪,而作为国家公园,人们又可以在一年里任何时间观赏它那由林海、湖泊与鲜花交织的美丽景色。如果哪位游客特别钟情于雪山风光与田园美景,可能只需一分钟便会爱上乌鲁山,爱上布尔萨。

位于布尔萨南部的乌鲁山,一到冬天就变成土耳其最大的运动胜地。

安塔利亚

梦中的天堂

地中海犹如一位色彩大师,将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蓝恣意涂抹在沿岸一带。土耳其的安塔利亚有幸得到它的眷顾,在阳光与海水的纠缠中变成美丽的人间天堂。很多热恋中的人儿都抵挡不住那片蓝色诱惑,毫不迟疑地把安塔利亚作为爱情的纪念地。

◎老城区遗风犹存

1207年,凯霍斯鲁一世从外族手里夺回安塔利亚。后世人为纪念他,在广场上为他竖立了雕像。

与土耳其其他一些古老的城市相比,安塔利亚的建城史并不算长。公元前159年,贝尔加玛国王安塔洛斯二世在此城的东面攻打另一座更古老的城市西代,谁知久攻不克,遂在附近建起了一座卫城,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其命名。20多年后,它落入罗马人手中,取代了西代成为一处小有名气的海港城市。几百年过去,安塔利亚被纳入拜占庭帝国的版图,屡次遭到阿拉伯人的进攻,该城当时虽然满目疮痍,但仍然属于拜占庭。1206年,塞尔柱人到达这里。14世纪90年代,它被奥斯曼帝国统辖,到了“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又被意大利人占领。1923年,安塔利亚终于回到了土耳其的怀抱。

同为海上交通枢纽城市,安塔利亚并不像伊斯坦布尔那样楼宇林立飞桥横渡,充满了现代时尚感,它总是处于悠闲和浪漫的氛围中,常常让人走着走着就忘了原定要去哪里。显然,有时间却没有目的的游客更适合这座城市,那就索性随便走走到处看看。

安塔利亚的老城区是必游之处,老城区有一个古历史街区叫卡莱齐,过去曾是卡莱齐城堡所在地,也是安塔利亚文明和历史的发祥地。这里的历史街区没有被现代化环境破坏,几乎保留着原有的样貌。许多奥斯曼建筑经过重修,现已改建成旅馆、酒店与纪念品商店等。

老城区有三大地标性建筑,其中一个是哈德良之门。哈德良之门是老城区一处罗马时期的典型建筑。哈德良是罗马帝国一位贤明的皇帝,他曾于130年造访此地,留下了这道由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三重拱门。城门造型与罗马凯旋门比较相似,前方立有4根精美的科林斯式石柱,以前城门上立有一尊哈德良雕像,现在早已消失不见。城门两边各有一座高塔,分别属于罗马及塞尔柱时期的建筑。

另外两个是钟塔和以芙利尖塔。钟塔的塔身呈五角形,能看出本来是古城墙的一部分。从罗马时期、塞尔柱时期到奥斯曼时期,它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用途。19世纪以后,方才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钟塔。钟塔的旁边即是以芙利尖塔,它由塞尔柱时期的凯库巴德一世下令修建,高约45米,在一片老式房屋中显得特别突出。

哈德良之门

老城区边缘建有一座共和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一尊凯末尔骑马雕像。由于广场地势较高,很多游客都喜欢站在这里观览近处的红瓦绿树及远方的安塔利亚湾。共和广场的附近即是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该馆共有13个展厅,包括自然历史与史前文物展厅、小型文物展厅、墓葬文物展厅、儿童展厅等。展厅里的所有展品都是在安塔利亚地区发现的文物,如雕像、石棺、陶器、圣画像等。整座博物馆的精华之处集中在那些罗马时期的大理石雕像,它们大多出土于附近的佩尔格,比较有名的作品如《赫尔墨斯》《舞者》等。由于展品众多、质量上乘,安塔利亚博物馆是土耳其国内仅次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大博物馆。

位于老城区西边的罗马港湾,从公元前2世纪就一直是安塔利亚最重要的海上港口。20世纪90年代。安塔利亚建造了新港口,这处旧港口才转为游艇码头。港湾边的旧城墙保护完好,周围建起许多餐馆和露天咖啡馆,游客们可以在此一边用餐一边欣赏海天一色的壮丽美景。

◎城市边缘的经典景观

在安塔利亚,拥有历史古建与壮丽水景并不是老城区的独享专利,城市周边也可以寻找到很多经典景观,比如佩尔格、阿斯潘多斯、席德与杜顿瀑布。

佩尔格距离安塔利亚仅有十几千米,在遥远的年代它曾是赫梯人的一处聚居地,后来又有希腊人、罗马人停驻在此,留下了一片斑驳遗迹。遗址中最醒目的是那座残缺的罗马城门,进入罗马城门是两座局部坍塌的希腊圆塔式城门。塔门的后面是一座椭圆形庭院,庭院两侧各摆有6座神龛,后面建有一座三道拱门式的高楼建筑。据说,这一组建筑由2世纪初期的艺术家普兰奇·亚玛娜设计,她是当时比提尼亚总督的女儿。佩尔格其他遗迹还包括一条柱廊马路、一个公共浴场和一座体育馆。

赫德立克塔楼和罗马港湾

和佩尔格遗址相比,更多的游客会喜欢阿斯潘多斯,因为这里拥有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古罗马剧场,甚至可以号称是全小亚细亚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剧场。该剧场建于2世纪下半叶,是一座庞大的下沉式半圆形剧场。观众看台呈扇叶形,一条中央走道从中为界,分为上下两区。上区有21排座位,下区有20排座位,看台最上方有59个拱形门。按照惯例,观席上的少部分座位刻有名字,那是当时的贵宾席。两侧包厢留给了皇室家族、牧师、市府官员等。第一排座位专属于议员、法官、大使,第二排座位留给军队高级长官,其余座位开放给一般市民。如果女人要看表演,只能坐在上方靠近拱形门的地方。据大致估算,这座古代剧场大概能同时容纳1.5万~2万名观众。

阿斯潘多斯剧场

阿斯潘多斯的半圆形剧场建成以后,经常上演的节目包括希腊和罗马的悲剧、喜剧、闹剧、音乐会等,有时也会有残酷的斗兽表演。如果平民百姓在这里演出,不需要交纳场地费,但需要支付一笔市政公益基金。猜猜当时用的戏票是什么?不是纸张,而是用金属、象牙或兽骨制成的一种“特殊戏票”。人们在上面雕刻着花、鸟、虫、鱼等不同图案,用以区别不同的座位排号。

保存完好的阿斯潘多斯古剧场

下沉式的设计气势恢宏,直到现在还可以使用,在不使用任何设备的情况下,舞台中央的声音能够清晰地传到观众席上的每个座位。

游过了沧桑古建,人们自然会觉得温柔水景更有情趣,而紧依地中海的安塔利亚向来不缺少此类美景,一个席德就可以激起众多游客的满怀憧憬。

席德集合了多重美景,是一个兼有美丽海滩、罗马古迹、度假胜地、购物中心的地方。站在这里遥望阔大海面,会看到海水蓝得妩媚,蓝得浓烈,蓝得激动人心,似乎在暗示人们与它亲近。那热烈的阳光与蔚蓝的海水温柔纠缠,为席德的斑驳剧场增添了不少鲜活与灵动。再看附近阿波罗与雅典娜神殿遗址上端立的5根石柱,以及门楣上美杜莎的头像,似乎也因此而变得明媚了许多。

当地中海的无边水色在席德继续泛动着诱人的光泽,安塔利亚郊区的嶙峋山岩中也奔涌着数条壮丽的瀑布,最有名的当属杜顿瀑布。杜顿瀑布分为上下两区,在上区一带,上瀑布切出了一条14千米长的美丽峡谷,并自然串联起多条山间小道。游客们从不同的小道走近,都能领略那万马奔腾的恢宏气势。在下区一带,瀑布汇流成水势湍急的河流,河边建有若干餐厅,餐厅外摆设着悬于河面的露天座椅,食客们完全可以在观赏水景的同时再享受一顿美餐。而奔腾的河水继续下流,形成了下瀑布,最后注入安塔利亚湾。

上天赐予的壮丽美景自然不可错过,安塔利亚恨不得全部包揽入怀,但是一个小小的它又怎么可能得偿所愿?于是,这个城市选取最精华的一段海域、一片土地,在地中海沿岸城市大放异彩,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在游客们的心中,也许总有那么一瞬间会忘记伊斯坦布尔,因为安塔利亚此时已成为他们心中最美的天堂。

伊兹密尔

爱琴海的低喃

在土耳其,能和安塔利亚竞争滨海之美的城市,唯有伊兹密尔。伊兹密尔虽然不像前者那般光芒万丈,却更具恬淡娴静之美。它似有一种温柔魔力,将轻拂的海风、洁净的沙滩、牧歌式的渔村、红绿相间的果园与珍贵的古文明遗迹化为爱琴海畔的低喃细语,向人们轻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前尘往事。

◎在战火中成长

伊兹密尔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端的爱琴海边,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温和宜人的气候。在历史上,像这样的地方总是容易招致战争,伊兹密尔更不例外,在漫长的进程中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战火蹂躏。

伊兹密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世纪前后,爱奥尼亚人在这里建起了城市,并将附近12座城市组成爱奥尼亚同盟。该地区逐渐繁荣壮大起来,据说古希腊诗人荷马还曾在此生活了一段时期。公元前600年,吕底亚人征服了伊兹密尔,国王阿里亚特下令消灭众多文明痕迹,致使伊兹密尔进入长达300多年的衰歇期。

卡迪菲卡莱城堡遗址

萨迪斯古城遗址

从波斯大帝居鲁士消灭吕底亚,再到亚历山大大帝攻灭波斯,伊兹密尔方才进入复苏期。当时,该城以财富、美景、图书馆、商贸市场和医学研究等著称,引得亚历山大大帝数次前来巡视,并将其命名为“士麦那”。

后来,从罗马帝国崛起之时一直到拜占庭帝国的统辖之下,伊兹密尔又迎来一段繁荣期,城区规模在持续扩大,城市建筑也相继兴起。然而,在塞尔柱人的强大攻势下,这座城市不得不脱离拜占庭,并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争蹂躏,包括拜占庭帝国的反扑、十字军的劫掠、威尼斯军队入侵、帖木儿蒙古骑兵的进攻等。1415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切莱比率军攻下伊兹密尔,将其纳入帝国版图,它才算进入一段较长时间的和平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覆灭,希腊军队占领了伊兹密尔。1919年,爱国青年记者哈桑·塔赫辛向希腊军队勇敢地打响了第一枪,他的雕像至今还立于城市广场上。1922年,凯末尔指挥军队解放了这座城市,伊兹密尔终于又重新纳入土耳其的版图。

◎著名古建与遗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伊兹密尔目前是土耳其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成为土耳其重要的工业、商业、外贸、海运中心之一。该城的工业门类及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主要产业有纺织、食品、建材、造船、造纸、电子、冶金、石油化工等。农业耕地面积占40%,土质优良土地肥沃,棉花、烟草、葡萄、无花果和橘子等经济作物的产量较高。此外,伊兹密尔还是土耳其主要的产盐中心。

港口城市注定会成为历代帝王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与显赫的王权虽然有着种种黑暗的过往,但也为伊兹密尔缔造了深厚的历史背景与建筑文明,使其成为今日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和军事要塞。

科纳克广场是游览伊兹密尔最理想的起点,来到此地的游客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中心,向四方景点辐射游览。广场上最醒目的是科纳克钟塔,它被视为伊兹密尔的精神象征。钟楼建于1901年,高25米,造型和装饰相当精致,属于奥斯曼晚期建筑。当年,奥斯曼苏丹为了鼓励土耳其人学习欧洲人守时的习惯,一共建造了58座钟塔,科纳克钟塔是其中最好看的一座,塔上的时钟系德皇威廉二世所赠。此外,广场上另有一座建于1748年的科纳克清真寺,造型简约、风格古朴,与装饰繁复的钟塔形成了鲜明对比,附近还有1919年向希腊占领军打出第一枪的爱国记者哈桑·塔赫辛的雕像。科纳克广场往东则是伊兹密尔最重要的商业区,这里商店林立游人如织,整日里热闹非凡。

从科纳克广场步行向南,用不了几分钟便能到达两座并列的考古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前者的主要收藏品包括希腊与罗马时期的雕像、玻璃器皿、金属制品和黄金珠宝等,其中拜占庭时期的玻璃器皿和珠宝饰品非常值得欣赏。民俗博物馆里介绍的均属于土耳其的民俗和技艺,包括骆驼节摔跤、土耳其毛毯制作、陶瓷制作、木版印刷、刺绣、蓝白色恶魔眼,以及奥斯曼时期的服饰和居家摆设等。

位于伊兹密尔市中心科纳克广场的钟楼,是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的标志。

在伊兹密尔市内还有一片希腊罗马时期的遗址,名叫亚哥拉古集市。集市先于亚历山大大帝在位时下令修建,没想到毁于178年的一场地震,后来直到罗马皇帝奥勒留统治时期,方才进行重建,成为当时的城市中央市场。遗址地表现存有成列的科林斯式石柱,地下尚有罗马人修建的引入与排水设施。

避邪物恶魔眼

在土耳其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一种漂亮“玩意儿”:一块较大的蓝色玻璃里套着一块较小的白色或浅蓝色玻璃,中间还嵌着一个“黑眼球”模样的小玻璃块,这就是土耳其传统的避邪物恶魔眼,又叫邪眼、蓝色之眼。人们相信它能抵御邪灵,带来祥瑞之气。除了最常见的圆形配饰,恶魔眼还可以镶在吊饰、风铃、手链和项链中,或者做成水滴形、爱心形等。

卡迪菲卡莱城堡是位于伊兹密尔市郊的一片遗址,地处城市东南部帕高斯山的小山顶上,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伊兹密尔及港湾一带。据说,城堡由亚历山大大帝手下的将军利西马丘斯于公元前4世纪末期始建。在此期间,由于马其顿大军的东征,整个爱琴海、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社会和文化起了重大变化。为了安全和防御,易守难攻的山丘城渐渐成为该区的发展重心。到了罗马、拜占庭时期及奥斯曼早期,屡经扩建的卡迪菲卡莱城堡始终在捍卫着伊兹密尔。15世纪,帖木儿大军将其毁坏,紧接着1668年的大地震更使之几成废墟。现在它虽以残貌示人,却也更添了一份沧桑,而且由于此地地势较高,可以鸟瞰城市和港口的景色,故而仍是游客们喜欢造访的地方。

◎城外之城萨迪斯

萨迪斯位于伊兹密尔以东70多千米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起初,它只是湖畔边缘的一个普通民住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成为古代吕底亚王国的首都。该处的著名古迹有阿尔忒弥斯神庙和古代体育馆遗址,以及城外的千堆冢。

据说,萨迪斯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金银币的地方。公元前7世纪末期与公元前6世纪初期,吕底亚国王阿里提斯铸造和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金银币。这种钱币是一种金银合金,表面没有文字,只有当时萨迪斯人作为忠诚象征的狮子头像。阿里提斯的儿子库罗伊索斯极其富有,据说他一生至少分发了10吨黄金,后人曾以“富得像库罗伊索斯”来形容那些喜欢炫耀财富的富豪们。

另一个有趣的故事与弥达斯有关。大约在2700年以前,古希腊国王弥达斯统治着一个古老的国家佛律癸亚,佛律癸亚的领土相当于土耳其现在的中部地区。据说,弥达斯搭救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导师,并从导师那里学会了一招点石成金术。此后,弥达斯手指碰到的任何东西都能变成黄金,包括食物和水,某次一不小心竟把心爱的女儿也变成了黄金!这可怎么办呢?弥达斯后悔莫及,直到最后在狄俄尼索斯的指导下跳进河里沐浴,方才得以解除神术。基于此因,人们都称他“黄金国王”,而且还相信河沙里富含黄金。古时候,曾有不少人把羊皮放在溪流的浅处,以拦住泥沙里的金矿颗粒。那条河就是流经萨迪斯古城附近的帕克托罗斯河,现在名叫盖迪兹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