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及现状
最早的新加坡,只是英国人建立的一个贸易港,当地也只有土生土长的马来人。后来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华人、印度人和印度尼西亚人等纷纷来到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构成了现在的这个移民国家。
如今的新加坡,国民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欧亚人这四大民族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和价值观,都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但又都是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加坡政府深知,任何民族间的分裂和隔膜都无法使这个弹丸小国实现繁荣,所以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一直是该国的立国之本。
当地人戏称新加坡是“凉拌菜”——一种来自马来西亚的水果和蔬菜混合的凉拌菜,再合适不过,这道出了新加坡多民族的混合与相对独立。四大主要族群之间千差万别,但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非华人、马来人或者印度人、欧亚人这种简单的称呼可以代表。不管他们的祖先来自哪里,也不管他们是否说同样的语言,是否有同样的宗教信仰或习俗,大家都是新加坡人。
除了国民多样化,新加坡还有1/4的常驻居民属于“外国人”,因此不论是欧美人还是亚洲人,来到这里都会很快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
◎华人
华人占新加坡总人口的75%,也就是说,新加坡3/4左右的人口都是华人,因此华人对新加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新加坡的华人祖先主要来自中国东南部各省市,繁衍至今形成五大华人族群,即福建人、潮汕人、广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还有一些华人来自马六甲海峡和槟榔屿等其他地区。早期来这里的华人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以卖苦力为生的,他们各自住在新加坡河边单独规划出的中国城内。有趣的是,经过几代的繁衍,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擅长不同的行业领域,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和务农,他们多半在银行业和橡胶业占据鳌头;潮汕人多是成功的农学家或者精明的商人;广东人和客家人善于建筑房屋,做木工活、烧砖,以及理发、裁缝、制鞋等与生活相关的行业;海南人则擅长烹饪,多以从事饮食和服务业闻名。他们都秉承着祖先流传下来的敬业精神,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并且有很重的家庭观念。
新加坡佛牙寺龙华院这处著名的文物古迹位于牛车水中心地区,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
大部分新加坡华人起名字仍保留着和中国人一样的传统,比如两个字的名字和一个字的姓,兄弟姐妹之间的名字会有一个相同的字,但也有些信仰基督教的家庭会给孩子起一个中文名字和一个英文名字。中国人尊崇儒家思想,将其作为行为准则或生活哲学,这在新加坡华人身上也有很深的体现,比如家长作风,执政者应该仁慈、有德等。在宗教信仰上,除了一些华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外,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信仰基督教,但他们仍会遵从祖先留下来的习俗,比如过农历新年、清明节祭奠先祖等。
◎马来人
马来人是新加坡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13.9%,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在外来人口涌入之前,他们是本岛上的主要居民,但很快在人口上被华人超过了。新加坡的马来人主要来自马来半岛,还有一些来自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爪哇岛等。马来人生性热情、好客,新加坡的街道名、语言、国歌以及食物等,都体现出了浓厚的马来文化气息。
英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之后,对当地人存着偏见,不太看重他们,所以马来人在那段岁月生活得异常艰辛。现如今,华人在新加坡占主导,但马来人也自在开心在生活在其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坚韧和天赋,在艺术、文化、媒体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许多马来人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显露峥嵘,其中还不乏一些女性。
牛车水原貌馆这栋建筑位于新加坡市宝塔街,是一栋三层的老式洋楼,馆内展现早期华人移民的生活点滴。
马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共同的信仰也使他们彼此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马来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每个星期的礼拜五,是新加坡马来人集体到清真寺做礼拜的时间,他们在阿訇的带领下向真主祷告,但男性和女性是分开的,不能混杂在一起。
◎印度人
印度人是新加坡的第三大族群,占总人口的7.9%。最早来到新加坡的印度人是跟随英国舰队而来的印度雇佣兵,后来才有印度人陆续携家带口到这里定居。他们和华人一样,也来自印度的不同地方,有泰米尔人、马拉雅兰人、锡克教徒、古吉拉特人、旁遮普人等,其中泰米尔人占了大多数。他们有不同的语言,信仰的宗教也有所差异。
新加坡马来人的婚礼
到了20世纪,印度人在新加坡从事的行业多为货币兑换和私人放贷。那时候,新加坡的银行还很少,一些印度人就把自己的钱借给那些想做生意的人。
此外,印度人所从事的其他行业在当今的新加坡也留有鲜明的痕迹,如北部印度人曾在实龙岗路一带搭建牛棚,饲养奶牛、水牛和山羊等,现在的水牛路和加保路也曾建满牛棚。还有,这一带还曾有不少印度人开设的洗衣房。
和马来人一样,移民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曾受到过欧洲殖民者的轻视。如今,他们的后代进入中上流社会的现象也不少见,而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新加坡人,更喜欢移居其他发达国家,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印度人的国家观念很强,对国家非常忠诚,泰米尔人的中心价值观便是好客和济弱扶贫。
印度教相信生死轮回,并且不接受半途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生来就是印度教徒,才可以做其信徒。居住在新加坡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的并不多,但凡是印度教徒,都极其虔诚,他们每周都要去一次神庙,进行祈祷或捐赠。
其余的印度人多信奉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也有极少数人信奉锡克教、耆那教和佛教等。正如前所说,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信仰也有所不同。
◎欧亚人
欧亚人是指继承了欧洲和亚洲血统的新加坡人,他们在四大民族中所占比例最小。
早在15世纪时,一些来自英国、荷兰、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的人们便在探险家们的带领下,踏上这片土地,并在此定居下来。他们与当地人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鲜明的欧亚次文明,其后裔便是欧亚人。在早期,欧亚人的父辈都是欧洲人,他们的名字也都是欧洲人的名字。所以,从他们的名字中就可看出他们的祖辈来自何方。不过到了现代,也有一些欧亚混血儿有着亚洲人的姓,这说明他们的风俗也在悄悄改变。
欧亚人大部分都是基督徒,信奉的是基督教。他们和西方基督徒一样,在出生时会接受洗礼,成年后在教堂举行婚礼,葬礼后会进行守夜。
除了以上四大民族,新加坡实际上还有一小部分“土生土长”的华人。所谓“土生土长”,是指他们的祖先在17世纪便定居马来群岛,与当地的妇女通婚,衍生出一种包含了中国与马来文化的独特文化(娘惹文化)。现如今,土生华人已越来越少,因为他们逐渐与当地的华人通婚,被统计为华人,其文化也有逐渐被同化的趋势。
马里安曼兴都庙大门上的雕像寺庙建于1827年,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名胜古迹。寺庙大门上的雕刻非常显眼,五颜六色,形象为印度教诸神、动物、人物等。
◎4种官方语言
新加坡有多个民族,也自然有多种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马来语、泰米尔语都是其官方语言,这也充分向世界表明,它是个多元化的移民国家。确切来说,马来语是新加坡的国语,汉语普通话是华裔社团中的官方语言,泰米尔语是这里60%的印度人的语言,而英语则是商务和官方语言。新加坡人将英国作为商务语言,使它走上世界舞台,而保留母语,则是为了保留文化。实际上,几乎每个新加坡人都会说两种语言——自己的母语和第二语言英语。
新加坡人讲英语和欧美人完全不同,他们语速较快,刚接触时你可能听不出来。他们说的实际是“新加坡式英语”,这是一种混合了中国方言、马来语、泰米尔语甚至葡萄牙语的英语口语,无语法或发音错误,句子中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气词,比如lah,表示特殊强调的语气等。
马来语作为新加坡的母语,是马来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的载体,早已融入其过往的历史当中,新加坡国歌也是用马来语唱的。马来语语法简单,发音容易,从梵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以及中国方言中都借鉴了大量词汇,并深深影响了新加坡式英语。现在,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说母语,力求每个孩子都不忘母语。
泰米尔语是印度群体中泰米尔人的母语,它也是印度穆斯林、印度人、马拉雅兰人和基督徒之间的种族交流语言,所以被长期保留下来。而汉语普通话在新加坡则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因为其方言较多,为了方面交流,政府曾致力于推广普通话,作为华人统一的语言。
除了以上4种官方语言,新加坡当然还有一些使用范围较小的语种,比如土生华人所说的马来语,一些印度人所说的印第语或南印度语等。
史密斯街一条干净整洁的小吃街,售卖马来小吃和中国小吃,既有室内用餐区,也有街边用餐区。
马来人与印度人的起名
马来人起名字都和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有关,但他们的姓不会代代相传,只会把父亲的名字放在自己名字的后面。如果一个人叫法蒂玛·艾哈迈德,那么她并不是姓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是她父亲的名字,而法蒂玛才是她自己的名字,她可以被叫作法蒂玛女士。印度人的名字则多与其家庭出身或来源地有关,比如泰米尔人没有姓,他们把父亲名字的首字母放在自己名字的前面,假如一个泰米尔人的名字是字母“s”开头,那么这个“s”就是其父亲名字的首字母。
全球第四国际金融中心
论国土,新加坡是弹丸小国;论经济,它却是发达强国。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是亚洲重要的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世界贸易组织、英联邦以及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成员之一,顶着这诸多的头衔和身份,新加坡在全球经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端的金融服务业
新加坡属于外贸驱动型经济,需要仰仗海外市场,其经济命脉向来以石油化工、金融、电子、航运和服务业为主。金融服务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新加坡不仅在国际金融、贸易融资、海事金融等方面拥有领先地位,在资产和财富管理等方面也出类拔萃。此外,它也是全球外汇交易中心。
中央商务区夜景鱼尾狮身后高楼林立,银行汇聚,是新加坡的“聚宝盆”。
目前,新加坡有600多家金融机构,这对本国经济和确立其亚洲金融中心地位都贡献重大。就全球而言,新加坡在外汇交易、跨国界贷款、柜面市场衍生交易等方面都属前列,故在2014年被公认为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
新加坡拥有运作成熟的资本市场,政府鼓励国内外投资,并专门为投资者制定了一整套激励体制,旨在助其顺利进入商业领域,适应本地的社会环境。凡是立足于新加坡的公司,都可以利用当地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享受来自600多家金融机构的最优质的金融服务。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有超过4500家公司可提供各类专业服务,包括审计、会计咨询、市场调研、法律服务、广告和公共关系、市场准入等。新加坡可以轻松把金融、资讯科技以及物流操作集中在一起,是“集中服务”的理想地点,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力。所以,在2009年,它便被认为是最容易经商的地方。
欧美以及日本的许多跨国企业向来喜欢将总部设在新加坡,而近年来另有一些亚洲公司也将新加坡作为进军全球市场的平台,在这里,新旧国际企业可以互相交流和交易,彼此拓展业务,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目前,一共有2.6万家国际公司立足于新加坡。除了完善的金融体制与金融服务,低犯罪率、较高的生活水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等也是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另外,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也让这个城市国家受益。
珊顿大道上的摩天大楼珊顿大道聚居了新加坡的一流企业,是新加坡的金融中心,也是亚洲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每天上班时间时,这里人潮蜂拥,而到了晚上七八点以后和周末,则是异常冷清。
近几年,随着金融危机的一袭来,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也自然受到了挑战。也许努力营造极具吸引力的商业环境,成为亚太地区的风险管理中心以及理财中心,是新加坡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继续努力的方向。
◎发达便利的航运中心
新加坡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与它发达便利的航运条件也是分不开的。位于马六甲海峡出海口的新加坡,先天的航运地位和航运历史由来已久。除吉宝港外,位于新加坡南部沿海的新加坡港,南部与新加坡海峡的北侧相邻,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
广义上来说,新加坡港占地300多公顷,拥有6个主要码头:巴西班让码头、丹戎巴葛码头、吉宝码头、布拉尼码头、裕廊码头和三巴旺码头。它们大多为集装箱码头,也有散货集散通道和多功能码头,是转运货物的主力军。
新加坡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域宽广、水深适宜,万吨以上的轮船无须候潮,随时都能靠岸作业,另外大量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和齐全的装卸设备,保证了作业效率,所以它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港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于123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航线几乎覆盖了全球的所有主要港口,每年有超过14万艘的船舶在这里停靠,得到休整。自2000年以来,新加坡港的吞吐量就位于世界前列,其中85%以上的货物都为中转货物。这也是新加坡政府的聪明之处,因为其本身经济腹地狭小,便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货物作为服务对象。
与港口相连的是现代化航空运输,新加坡樟宜机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际民用机场,它是亚洲重要的航空枢纽,每周可提供80多家航空公司的4340个航班,连接了59个国家的116个城市。早在2010年,樟宜机场的年度客运量就达到了4200万人次,货运量达到了181万吨。如今,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樟宜机场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裕廊工业区内的造船厂和石化厂裕廊工业区位于新加坡岛的西南部,这里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投资,以石化、修造船、工程机械、一般制造业、物流等为主导产业。
如此便利的航空、航海运输,自然为海外投资者解决了后顾之忧,也为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和经济发展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工农业与服务、旅游业
新加坡的工业以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其产值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其中制造业又包括电子、化学与化工、精密仪器、生物医药、交通设备、炼油与石油产品等。如今,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之一。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新加坡政府在独立之前便创建了裕廊工业区,将其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这里包含了本地的和世界各国跨国公司的高技术制造业。新加坡的农耕面积较少,农业园位于林厝港以及双溪登加,面积有6平方千米,产值还不到国民经济的0.1%。在农业生产中,新加坡坚持种植和养殖一些可供出口的产品,如兰花、热带观赏鱼、奶牛等。新加坡自产的蔬菜以及鱼蛋类不足以供应本岛的需求,所以大部分仍需进口。
新加坡的服务业与旅游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服务业,一直在本国担任着重要的经济角色。除了金融服务,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与通讯业也都是新加坡的重头行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包括贸易在内,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最重。商务服务业则包括不动产、法律、会计、it服务和咨询等业务,交通与通讯业包括水陆空交通运输,也包括邮政服务和电信产业;金融服务业则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可以说,正是这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四大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才确立了新加坡在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地位。
金沙娱乐城滨海湾最耀眼的建筑当属金沙娱乐城,它是新加坡政府斥重资打造的,以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新加坡观光旅游。整个建筑群由三座55层高的主楼组成,内部有赌场、歌剧院、艺术、科学博物馆、大饭店、会展中心及宴会大厅;楼顶还有一个大型空中花园。
而旅游业是新加坡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还要多一点。近年来,新加坡也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除了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曾经的运货码头如驳船码头、克拉码头等都逐渐改造为娱乐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游人。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日本以及各东盟国家的游客都是繁荣新加坡旅游业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征收消费税,对外国游客也不例外。如果游客在购物之日起两个月内将所购商品通过机场带离新加坡,则可以申请退还消费税,但海运或者陆运不适用这一规定。
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
新加坡是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目前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500万,但在这一个“狭小的城市”中,却看不到大都市常见的交通堵塞的“壮观”。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开车从本岛南部到北部,最多只需要一个小时,即使遇到高峰期,也顶多耽误15分钟。在亚洲所有繁华的大都市中,新加坡可以说是控制和管理交通的最成功的典范。
武吉巴图的一处政府组屋新加坡的房子分为政府组屋、私人公寓和别墅。政府组屋约占房屋总量的80%,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以四房式和五房式为主。
◎政府的规划与交通管理
任何事情都要追本溯源,新加坡能够做到交通畅通无阻,首先要归功于政府的完善规划与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
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住房紧张,街道混乱,居民集中区杂乱无章,莫说是保持整洁的街道、发达的交通,许多家庭连住房和糊口都成问题。国家独立之后,新政府的第一个国策便是让住者有其屋,开始清理城区那些杂乱无章的居民建筑,广建符合现代化水准及良好公共设施的国民住宅。这一国策坚持了数十年,所以现在的新加坡城市规划整齐,道路、房屋俨然,老市区与新市镇规划合理。新加坡政府对国家几十年来的城市规划,对保证交通畅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加坡有两项值得称道的交通管理措施:一是拥车证制度,一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前者很好地控制了私家车数量,后者则限制了汽车通行,二者加起来,将交通流量控制在了合理范围内。
在新加坡购买一辆私家车可没那么容易,汽车的价格昂贵不说,政府还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购买汽车的门槛,并限制私家车的使用。1990年,新加坡便实行了拥车证制度,即个人要购买车辆,必须要有一张拥车证。而每年发放多少拥车证,完全是交通部门根据报废的车辆和道路建设情况来定,不能超过一定的限额。拥车证价格因车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并且会随着市场波动。举例来说,在2005年,一张新加坡b类型拥车证曾高达21710新元,但同年又降到了9000新元。
一张拥车证的有效期为10年,10年后你也可以选择延期5年或10年,但一辆旧车的保养费高得惊人,比一张新的拥车证价格还要高,所以许多车主宁愿将车辆报废,再购买新的拥车证。所以,新加坡的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使用超过10年的车辆。总之,政府的意图是不希望国民购买私家车,倡导公车出行。而那些能斥巨资买得起汽车的人,也大都是有财富、有地位的人。如果你暂时特别需要一辆汽车,可以去汽车租赁公司租车,或者购买拥车证5年或更短时间内拥车证即将到期的汽车。
除了限制私车数量,政府还通过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在闹市区,政府规划出了限制区,除了公交车之外,其他车辆进入限制区必须付费通行。所以,每辆注册车辆里都装有一个电子道路收费装置,它通常装在驾驶员一侧的仪表盘上,随时读取数据。驾驶员开车经过电子收费处时,收费装置会自动划走插在上面的现金卡里的部分金额,并发出“哔”的一声,显示卡内余额。如果你卡内现金不足,不能交够应付的道路使用费,那收费处的照相机会自动拍下你的车牌,几天后你会收到一张罚单,罚款的金额视违章的时间和地点而定。这项措施不仅限制了一些私家车的出行,也提高了行车速度。现在,新加坡的一些停车场也采取这种收费方式。
◎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
在新加坡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经济又实惠。交通工具伸展到每个角落,可以到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新加坡的一些交通规则
新加坡的车辆都靠左行驶,一般道路上最高限速50千米/小时,高速公路上则为70千米~80千米/小时。年满17岁的公民才可考取机动车驾驶执照。所有刚获得驾照的人所持的都是有效期一年的临时驾照。在这一年里,最多可扣12分,超过12分就会被没收驾照。而持有临时驾照一年后,两年内最多可扣24分。新加坡对于酒后驾车者有7种处罚方式,如果是首犯,罚款高达5000新元并入狱6个月。另外,开车时禁止使用手机,除非开启免提设备,如有违犯,会被处以1000新元的罚单或入狱6个月,并扣除12分。
首先说公共汽车(也叫巴士),新加坡的公共汽车几乎覆盖全岛,有310多条公交线路,总车辆数将近4000辆。人们甚至可以坐公交定期往返岛内比较偏远的地方,比如林厝港、大士南和各个组屋(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区等。每辆巴士由一人操作,班次约6~10分钟一趟。每天从早上6:00到午夜时分,都是巴士的运营时间,而某些较长的线路,可能5:30就有第一辆班车。还有的巴士在周五和周六会运营到更晚,以方便那些彻夜狂欢的人回家,另有一些城区内还设有夜班车。总之,如果不是极特殊的情况,总可以搭公共汽车返回住地。并且,大部分巴士都配有空调和车载电视,提高了乘坐舒适度。
巴士的票价从0.64新元到1.80新元不等,你可以购买一张易卡通(在公共汽车和地铁都可通用,和北京的公交一卡通相似),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又便宜,如果从公交转地铁或地铁转公交还会有一定的折扣。
新加坡的地铁干净快捷、舒适方便,是上班和到附近观光的首选。1987年,新加坡第一条地铁线路投入使用,之后政府又不断扩建,2010年地铁环线竣工,连接了市内各条地铁线路,使人们搭载地铁更为便捷。目前,新加坡有5条地铁线路,即东西线(绿线)、南北线(红线)、东北线(紫线)、环线(橘黄线)、滨海市区线(蓝线)。它们不仅通往新加坡人口最稠密的各个地区,还直达数个观光胜地。你只要查看站名并记住颜色及号码就可方便乘坐。新加坡的铁路交通主要以地铁为主。
汽车通过电子道路收费闸门1998年,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个采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的国家,用以减少高峰时段市区繁忙路段的车流,从而缓解道路拥堵。
rt巴士新加坡巴士的主要服务商为新捷运和rt巴士,巴士线路大部分路程都非常短,公交地铁换乘方便又便宜。
每天早上5:30到凌晨1点是地铁的运营时间,每1分钟~5分钟便有一趟。全岛现共有113个地铁站,每天搭载乘客近150万人次。地铁站内都安装了电梯,修建了坡道,方便残疾人和父母推着婴儿车通行。地铁的票价也根据距离远近从0.90新元到1.90新元不等,老人、儿童和学生还可享受一定的优惠。地铁站和列车内都非常清洁,如果你在候车室或乘坐途中吃东西、喝饮料或乱扔垃圾、吸烟,都会被罚款。
轻轨是地铁的分支系统,目前新加坡开通了3条轻轨线路,通往武吉班让、盛港和榜鹅组屋区。
除了巴士与地铁,新加坡道路上当然也少不了出租车。在这里,出租车被叫作“德士”,目前当地有6家德士公司,有两万多辆德士穿梭在大街小巷。除了雨天,德士都是快捷又方便的出行工具。而且,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大都市,新加坡德士的收费相对便宜很多。
在如此便捷和发达的公交系统之下,即使没有私家车,对于新加坡常驻民来说,出行也很少受到困扰。
◎捷运与公交线路的一体设计
实际上,地铁和轻轨可统称为捷运系统,因为它们比公共汽车更加快捷。新加坡的交通管理成功,不仅在于交通线路四通八达,覆盖面广,还在于捷运系统与公交系统紧密相连,且捷运与新市镇相辅相成。
目前,新加坡地铁和轻轨的运营线路总长130千米,基本覆盖了全国的主要地区,承担了繁忙交通干线上的大部分客流量,确保了新加坡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和稳定。而轻轨更是连接了离市镇较远的一些居住区和商业区,从每个轻轨站到附近的公寓步行最远不超过400米,这大大节省了居民出行的总体交通时间。
从新加坡整个交通网络上来看,公共汽车系统也就是巴士系统主要承担区域内部和相邻区域间的近距离交通。当地居民出门但并不远行,更多愿意乘坐巴士,而且巴士和地铁之间可自由转换,用易卡通即可“一票到底”。即使在最繁忙的高峰时段,公交巴士也能做到最慢10分钟一趟,所以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若是去较远的地方,则选择地铁或者轻轨更为快捷。
最为细致的设计是地铁站或轻轨站与公交站完全是一体的,车站设置在各个中心商业区,出了地铁站(或轻轨站)便是通透明亮的公交车站,乘客可以乘公交抵达任何一个新市镇的住宅区,完全不需要自备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