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苦孩童到商业帝国的掌舵者,中间的距离有多远,没有人能说清道明。但李光前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丈量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当年,他一文不名时踏进新加坡这片土地,最终打造起了一个拥有橡胶、黄梨等的庞大“王国”,并一跃成为金融骄子。

华侨中学内的李光前博士雕像

◎两遇贵人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他的父亲李国专原是一名乡里的塾师,后因家境贫寒前往厦门经商,最后又带着李光前前往新加坡谋求生计。这一年是1903年,当时的李光前只有10岁,却不得不跟着父亲乘船出海。深秋时节,海风夹杂着冰凉的空气向这艘船袭来。船上很多人都是从福建背井离乡,要到南洋去谋生计的,个个衣衫单薄,在冷风中冻得直打哆嗦。

当时,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也在船上,他看到大家被寒风折磨得痛苦不堪,就吩咐仓库保管员:“我姓陈,你通知乘客,每人可以领一条毯子,费用由我来出。”谁知,那位保管员没有明白陈嘉庚的意思,通知出来后竟然变成了“乘客中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毯子”。为了能得到毯子,绝大多数乘客都谎称自己姓陈。

没多久,陈嘉庚走进船舱,见一位少年只着单衣,蜷缩在角落里瑟瑟发抖,陈嘉庚连忙去问没领毛毯的原因。没想到少年竟说:“保管员通知说姓陈的人才能领毛毯,我姓李,不能冒姓去领。”少年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少年就是10岁的李光前。这次见面后匆匆一别,但李光前与陈嘉庚的缘分并未就此结束。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这座位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旁的展馆中有100多万件动植物标本,其中很多是稀有动植物标本。大楼外形奇特,仿佛岩石中露出的史前岩洞,洞口被植物覆盖着。

再次见面是1916年,那时,李光前已是一位23岁的青年,不仅精通中文、英文,还熟知当地的风俗习惯。

一天,李光前在街边大排档吃饭,天正下着雨,路上的行人都很匆忙。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谁知雨越下越大,拦住了陈嘉庚的去路。李光前认出了陈嘉庚就是当年慷慨帮助乘客的人,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就这样,两人建立了联系。

第二天,李光前到陈嘉庚的公司去拿伞,恰好遇到一位美国商人前来洽谈生意,可公司职员没人能听懂他的话,都犯起了难。李光前当即上前为双方翻译,促成了这笔相当可观的交易。从此之后,李光前便来到了陈嘉庚的谦益公司工作。这一次意外的重逢成为了李光前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上对橡胶的需求量激增,亚洲橡胶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李光前勤奋好学、眼光独到而敏锐,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的生产知识,并成功打通欧美市场,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在李光前的带领下,橡胶业务很快成了公司“强有力的支柱”,陈嘉庚的事业也由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陈嘉庚可谓李光前人生的贵人,正是由于他的赏识和支持,李光前在开创事业的道路上始终向前。当然,这也与李光前德才兼备、年轻有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陈嘉庚更成为了李光前的岳父,为李光前日后开创自身事业铺平了道路。

◎从放牛娃到“橡胶大王”

尽管李光前从小家境贫寒,但父亲从未放弃过对他的教育。小时候,父亲就将李光前送入南安芙蓉老家的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为了能赚几毛钱生活费,李光前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有钱人家放牛。后来随父亲到新加坡后,李光前又进入英印学校继续学习。

有人曾问过李光前成功的“秘籍”,李光前道:“成功的一半靠勤劳与健康,一半靠幸运(就是机会)。”显然,李光前的勤劳好学和善于把握机会使李光前走上了成功之路。

1927年,李光前想自己开创事业,从事橡胶加工贸易。就在这时,李光前获悉一位英国人欲廉价出售一处面积千余英亩的橡胶园。经过考察和市场调研,李光前发现这处橡胶园土地肥沃、胶树良好,三五年便可收回成本,便决定把这个橡胶园买下来。

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

但李光前的岳父陈嘉庚并不像李光前本人一样看好这笔生意。陈嘉庚认为橡胶园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总有老虎出没,工人不敢去割胶,园子迟早要荒芜。但李光前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他还从英文报刊上获知,政府欲在橡胶园附近修公路。公路一通,交通问题便不再是难题,人流量增加后老虎自然绝迹,到时橡胶园的价格将会倍增。于是,李光耀四处筹集资金,最终以10万元新加坡币买下了这片橡胶园,并取名“芙蓉园”。

事实证明,李光前的眼光和决策非常正确。不久后,政府果然开始在橡胶园附近修建公路,园价也因此暴涨两到三倍。后来,李光前以40万新加坡币的高价将橡胶园抛售,不到一年净赚30万元,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大大充实了资金,并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

李光前还将东方传统道德理念与西方现代管理经验融入企业管理和运作,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开拓精神和创新风格。

公司开业第三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但李光前凭借其在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奋力支撑,始终在激荡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1931年,各国经济出现了复苏迹象,李光前看准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紧握时机开展多种经营。几年时间,他的企业便扩展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各地,成为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大王”。

◎商业帝国掌舵者

除了是知名的“橡胶大王”,人们眼中的李光前还是“黄梨大王”和“金融骄子”。

当南益橡胶公司在橡胶业日渐腾飞之际,李光前又进一步抓住机遇,扩大投资范围,这其中就包括种植黄梨和开办罐装加工厂。由于李光前经营得当,这些新开辟的领域在世界经济危机期中安然生存了下来。这之后,他的工厂加工的罐头销往世界各地,使他在“橡胶大王”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黄梨大王”的美称。

李光前人生的另一个重要转折是投资银行业。还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时,李光前便开始涉足银行业,并逐渐显现其优秀的金融智慧,到1928年时,李光前已经是一位出色的银行家了。

世界经济危机时期,金融业岌岌可危,多家银行在金融海啸中风雨飘摇。李光前提议将华商银行、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为“华侨银行”。在他和商业伙伴的努力下,华侨银行跃居新加坡华资银行之首,李光前后来还出任了该银行董事会的主席。凭着敏锐的眼光和多年的经验,李光前带领华侨银行走出经济危机阴影,使其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现在,华侨银行已成为了新加坡银行业的龙头,李光前更是成为了海内外著名的华人金融家。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1844年,新加坡图书馆建立,这所公共图书馆几经搬迁改名,到1953年,李光前捐助了一笔钱建造图书馆大楼,并为大楼奠基。

银行家黄祖耀

黄祖耀生于1929年,是新加坡最大银行集团大华银行主席兼总裁。在奋斗岁月中,他的大华银行从只有一间分行的社群银行发展成为业务跨越银行、保险、股票、房地产等多个领域的大型跨国银行集团,是活跃于银行界和工商界的银行业巨子,也是多年来致力于华人社会活动的社团领袖。

◎魄力改革大华银行

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相同,每当提及自身成就时,都会首先想到自己的父亲,家喻户晓的银行家黄祖耀亦是如此。

黄祖耀的父亲黄庆昌出生于当时的英属婆罗洲沙捞越古晋市。黄庆昌工作勤奋、精明强干,后在其岳父的资助下创办了黄庆昌公司,专营橡胶、胡椒等土特产品。黄庆昌经营有方,20世纪50年代时,黄庆昌公司已成为沙捞越最大的橡胶制造商和出口商,并在新加坡成立了庆隆公司。20世纪30年代初,新加坡华人日渐增多,工商业蓬勃发展,黄庆昌抓住时机,联合新、马两地的著名商人共同创办了大华银行。这一举措令黄庆昌最终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

黄祖耀

黄祖耀从小在父亲的教育下成长,对华文和英文都十分精通,更拥有着出众的经济头脑。在父亲的要求下,黄祖耀20岁便停学进入庆隆公司工作。此后的几年,他奔波于新、马、印尼等地,表现出色,并在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华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网络。黄祖耀的能力很快被年迈的父亲发现了,1958年,黄庆昌将黄祖耀调入大华银行当董事。成为董事的第三年,父亲黄庆昌辞去总经理一职,年仅31岁的黄祖耀成了父亲的接班人。从此,大华银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成为大华银行的掌舵人后,黄祖耀在银行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当时,新加坡的各大银行均以本地工商业为服务对象,作风较为保守,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祖耀似乎非常有向海外扩张的“野心”。他在银行设立外汇部,从事高利润的外汇交易;他还开设仓库部,给予客户透支和其他信贷便利。这两个部门大大扩展了大华的业务。黄祖耀在大华银行做的另一项重要改革是废除章程中“不得以非华族人士的名义分得或注册股份”的条文,为大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祖耀的母校中正中学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创立于1939年,是新加坡最早的男女混校之一。

1965年8月,新加坡成立独立的共和国,政府大力扶植本国经济,更要将新加坡塑造成一个国际重要金融中心。黄祖耀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开展经营攻势策略,不断成立新的部门,如设立亚洲美元市场、建立黄金市场等等,之后更成为了新加坡首家公开上市的银行。此后,黄祖耀还颁布许多重大措施,领导大华银行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迈进。

除了在银行内部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之外,黄祖耀还胆识过人地进行了一系列收购活动,令大华银行的实力和规模都得到了迅速壮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祖耀还购得大量其他银行的股份,到1992年底,大华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达到418.29亿元,居新加坡四大银行集团之首。在黄祖耀的带领下,大华银行集团正一步步向世界顶尖银行迈进。

◎追逐活力的银行家

尽管黄祖耀20岁便停学工作,没有从高等学府毕业的经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他勤奋而严谨、头脑敏锐、精力充沛,以勤勉和高效感染着同他一起工作的人。因而身边的人都知道,这位拥有无数财富的人每天为事业做着怎样的贡献。

每天上午一到9点半,办公室里一定会见到这位决策者的身影,直到下午6点他才下班回家。在那个有限的空间里,他运筹帷幄,积累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除了大华银行集团外,黄祖耀还身兼另外12家公司的主席、5家公司的董事;他不但是集团发展的宏图策划者,还亲自主持管理会议;他用积极进取来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下属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高效。他也因此得名“有冲劲的实业家”。

黄祖耀充满活力的工作风格还表现在公司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他在大学毕业生和专业人员中选择懂业务、会管理的人才,让它们充实到大华银行的各个管理层中去,并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以发挥其智慧和才干,然后再通过他们提供的可靠数字和精准分析做出决策。因而相对于那些依靠个别强人经营的企业而言,大华银行的人才是制胜法宝,他们的年轻活力使企业拥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在被问及大华银行成功运营的秘诀时,黄祖耀曾说:“大华的成功没有什么秘诀,聘请适当的人才去做适当的工作,管理层廉洁苦干,就是大华成功的因素。”

位于新加坡市金融中心的大华银行大厦

除了充满活力的管理者,黄祖耀在硬件设施上也是个追求现代化的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华银行就配备了自助提款机,在各大购物中心及银行分行,都能见到大华银行的自助提款机,客户只需用“大华银卡”便可自助存款和提款。与此同时,黄祖耀还引进了新加坡最大的电脑系统,后又开发出“电视银行”,这些大胆的尝试在新加坡乃至东南亚都首屈一指。尽管黄祖耀只是中学毕业,但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运用却表现出了高超的胆识及远见,令人惊叹不已。

◎鲐背之年的幸福

同父亲黄庆昌一样,黄祖耀也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从1962年开始,他曾先后担任新加坡金门会馆会长、新加坡南洋大学理事会主席、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加坡工商联合会第一届会长、《星洲日报》董事会主席、新加坡精武体育会名誉会长,等等。其中,有许多职务是服务于华人社团的,他旗帜鲜明,支持新加坡政府推广华语,倡导华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为维护华人的经济和文化利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香港中环的大华银行香港中环被称作全球最贵的办公地点,这里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这里有无数银行、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

机器人大厦大华银行泰国分行的总部设在曼谷的机器人大厦。大厦外形就像一个闪着金属光泽的巨型机器人,长着一双圆圆的大眼睛,因此得名机器人大厦。

黄祖耀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与妻子养育了5个孩子,子女们承欢膝下,也在父亲创办的事业中出力献策,共同维护着这个强大的金融“帝国”。

如今的黄祖耀已近鲐背之年,并在母亲的影响下皈依佛教。他还是位喜欢体育运动的人,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周3次打网球,风雨无阻。运动和活力使他仍然精力充沛,全然没有这个年纪的多数老人那种迟钝的状态。除此之外,黄祖耀还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还拥有着大量的个人收藏品。他的办公楼内还悬挂着中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等人的传世佳作。据说,他个人的书画藏品达千余件,堪称新加坡企业家艺术收藏之冠。

贵族勋爵曾秋坤

“愈是在追名逐利的时代,扶危济困就愈显高尚,曾勋爵选择了与贫病者在一起:身体疾患的人、精神饥馁的人、需要慈善与救助的人。”在回忆曾秋坤时,他的好友这样说道。他,一位医者,用仁心仁术、勤恳执着、默默付出,帮助了无数人,拯救了无数人,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济世,妙手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