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脂酱和鱼酱

提取螃蟹脂肪,将其密封在放有大量大蒜的罐内,发酵后用来当虾的蘸料,或用来炒鱼米,是非常好的调味品。鱼酱也是同样的制作方法。菲律宾有一道鱼酱蔬菜,就是用鱼酱伴以秋葵、茄子、苦瓜、南瓜、番茄等蔬菜制作而成,由于价格低廉而备受欢迎。

菲律宾烤鱿鱼

椰奶罗非鱼

罗非鱼和椰奶,在菲律宾人看来是天生的好搭档。他们可以把罗非鱼烤熟,接着用椰奶和辣椒慢炖,还可以将新鲜的罗非鱼佐以辣椒、洋葱、西红柿,再用青菜叶将它们包裹在一起,丢入浓浓的椰奶中熬煮。不管哪种做法,这道菜都有浓郁的东南亚风味。

鱼肉沙拉

金枪鱼可以制作沙拉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菲律宾人的金枪鱼沙拉不同,他们先将金枪鱼烤熟,让它带着烟火的熏味,然后配以酱油、醋、辣椒和柠檬汁,让这道菜既有烧烤的味道,同时又兼具清香。

除了金枪鱼,一些渔民还直接用新鲜的生鱼做沙拉。不管今天捕到什么鱼,都可以加些椰汁、醋、辣椒和其他香料,制成生鱼沙拉,满足一餐温饱。

◎“菲”常美味之浓汤

牛骨汤与牛尾汤

菲律宾人制作牛骨汤,选用的都是八打雁省的牛。这里有大片的稻田和密集的椰子林,这里养殖的牛,肉质结实,似乎都沾染着稻米和椰子的香味。新鲜宰杀的八打雁牛,在各种香料制成的汤汁里熬煮几个小时,浓郁的牛骨汤就可以端上餐桌。

牛骨、牛肉可以熬汤,牛尾也一样可以。用炒米、碎花生、香蕉花、茄子、青豆,以及一些特制的香料,将牛尾熬出浓汁,慢慢文火炖成酱汁,用来搭配米饭,口感丰富,令人回味。

酸汤

菲律宾酸汤在美食世界中闻名遐迩,用的是当地特产酸角、杨奶果、番茄等酸味十足的材料,用来腌制各种鱼虾、肉类,做汤时搭配通菜、豆角、芋头,浇在米饭上,将酸的口感推到了极致。

◎“菲”常美味之甜点

路边买到的甜点

菲律宾人不仅喜欢吃辣、吃酸,也非常热爱甜食,于是在路边的小摊位上随时可以买到具有当地特色的甜点,比如suman,这是一种将糯米包在椰树叶或香蕉叶中蒸熟,然后搭配甜甜的杧果一起食用的廉价甜点,非常受当地人欢迎。还有米糕,将大米在竹筒里蒸熟,加上奶油、棕色浓糖和椰丝,可以趁热食用,也可以冷冻后享受。

用心的甜点

在炎热的夏季,菲律宾的很多餐厅会提供halo-halo刨冰,有的甚至是用餐就免费提供,专门为客人防暑降温。制作刨冰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心意令人感动。菲律宾的妈妈们也会在家里为孩子制作这道甜点,让放学回家的孩子能感到清凉。在寒冷的季节,妈妈们则会为孩子们熬煮巧克力粥,浓郁的巧克力融化在粥里,搭配小鱼干,香甜却不腻。

木薯蛋糕,顶端有磨碎的椰子肉。

在浪漫的海边,品尝当地的美食,吃得满足,玩得尽兴,这才是大家对菲律宾推崇备至的原因吧。

欢乐的歌舞

音乐、舞蹈,是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它展现出的故事,体现出的经历,饱含的感情,不需要文字解释,就能直达人心。菲律宾的歌舞,就是菲律宾对外展示自己的语言之一。由于曾被西班牙、美国进行殖民统治,菲律宾的音乐与舞蹈势必会烙下欧美印记,这也是历史的别样展现。当然,菲律宾也没有放弃本土音乐和舞蹈的保护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已经创办了许多专业舞蹈团,用以整理、保护、对外展示本土舞蹈。

手执钟锣的菲律宾舞者

◎菲律宾音乐,兼容又独立

菲律宾的音乐,从300多年前开始就混合着外来者的元素——最早的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音乐模式,到后来又有美国文化的传入;从音乐类型上区分,又是西方古典音乐与近现代音乐的碰撞,这让菲律宾的音乐类型一直处在多元的变化之中,其中又以西班牙音乐风格最为突出。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被多种外来音乐冲击、影响,菲律宾少数民族对本土音乐却异常独立,没有被冲垮,也没有就此消失,甚至连一丝西方音乐的元素都没有。就像在吕宋岛北部山区的以依克普特族,位于东部地区的民苔那峨岛和苏禄岛南部的岛民,他们依旧在使用祖先留下来的乐器,组成钟锣乐队,维护传统的音乐文化。

在菲律宾的音乐中,钟锣和丝竹是最主要的弹奏乐器,比较著名的有手击锣、锤击锣、名叫库铃镗的铜锣编钟、竹子做的齐特琴、嘎梆木琴、双弦船形鲁特琴等。

菲律宾传统节日舞蹈

◎丰富多样的舞蹈

正因受到了西班牙文化的影响,菲律宾舞蹈也保留了西班牙舞的许多特点——火辣、热情、活泼,但比起正宗的西班牙舞又温柔、轻盈了许多,舞蹈服装也在西班牙舞服装的基础上融入了菲律宾元素,音乐方面自然也增加了丝竹乐器,更加接近菲律宾的本土舞蹈。在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菲律宾在西班牙舞方面可以分为求爱舞、巴爱巴爱得马尼舞等。

纯粹的本土舞蹈,大部分分布在少数民族,就像在北部山区的部落,歌舞是一种自古以来的表达内心感情和生产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们在耕种时有歌舞相伴,收获、嫁娶和丧葬中都有。不同的部落,动作和内涵相差无几,多半是表达生活艰辛,人民勤奋勇敢。现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少数民族舞蹈有《水罐舞》《节日舞》等。

南部地区,主要集中着穆斯林文化,于是这边的舞蹈带有明显的伊斯兰特征,比如闻名世界的《辛基尔》,描述了一位高贵的伊斯兰王子寻找妃子的故事,不仅有宗教特点,还有宫廷贵族的优雅与端庄。

除此之外,南部还有克扎都拉套舞、碧拉舞、昆套欧舞、长甲舞。位于其他山区的有当地风情的舞蹈,比如土豆舞、蜜蜂舞,还有表现乡村百姓乐观生活的竹竿舞、班当果舞、鸭子舞、索毕利舞等。

节日盛会

菲律宾的节日名目繁多,大大小小有几百个,其中二十多个是全国性节日,其余的都属于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区。在诸多节日中,有非常典型的西方节日,基本上是天主教节日,比如复活节、万灵节、圣诞节等。热爱过节的菲律宾人,每逢节日都会大肆庆祝一番,让人感觉一年365天都是欢快明朗的。这也是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菲律宾属性。

菲律宾的节日热情奔放,既有着西班牙特色,又融入了菲律宾风情。

◎最主要的全国性节日

新年,从前一夜就开始庆祝。

菲律宾人过新年,就像中国人过春节,从除夕夜就进入节日气氛——一定要全家人团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互相祝福,年轻人也一夜不眠,像守岁一样等待新年来临;街道上都是燃放的烟花,响亮而炫目,整个夜空都被照亮;电视台、各大饭店,都有迎新晚会。

1月1日那天,人们会穿上崭新的漂亮的衣服,带着孩子们到外面看表演,也去亲朋好友的家中作客。教堂挤满了虔诚的教徒,他们要争取参加新年的第一个弥撒。

有点“痛”的复活节

3月29日,菲律宾的复活节,庆祝方式有些“痛”。这天满街都是忏悔者,他们要为过去一年有意无意犯的错误进行悔过,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他们用自我伤害的方式进行忏悔——穿着单薄的衣服或者上身,用扎满玻璃碎片的竹棒抽打自己的后背。自我鞭笞,是一些天主教教徒的苦修项目之一,13世纪出现,如今有不少天主教徒不赞成这种方式,但在菲律宾依旧有人坚持。

除此之外,模仿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也是这个节日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自感罪孽深重的人,让大家把他绑在十字架上,真的将钉子钉入双手和双脚。其中不少人,每年都会被钉一次。

五月花节和圣十字节,鲜花做主

5月有两个全国性节日,五月花节和圣十字架节。5月,百花初放,四处飘香,所以这两个节日都被鲜花包围。鲜花节那天,小女孩要捧着最美的花朵献给圣母玛利亚,接着进行圣母像大游行。那些未婚的女孩子,穿着白色长袍,袍子上缀满鲜花,分外迷人。她们紧跟圣母像,虔诚而优雅。圣十字架节,也同样是在鲜花点缀下进行的游行。大家模仿《圣经》里的人物,身穿长袍,就像众神入世。

菲律宾独立日,国庆之日

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摆脱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迎来了彻底的独立。之后每年的这一天,被定为菲律宾独立日,也就是国庆日。这一天首都马尼拉会进行独立日活动,总统讲话,还有各种文艺会演和体育比赛。

万圣节,为亡者点蜡

11月1日,是菲律宾的万圣节,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位亡人节,类似中国的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要去为逝者扫墓、点蜡,还会通宵守夜。不过,并不悲伤。菲律宾人认为,人死之后就到了天堂,是件值得庆祝的事,所以这天除了点蜡、献花、诵经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节目——唱歌、跳舞、打牌、野餐。

黎明弥撒节,破除黑暗

每年的12月16日到24日,是菲律宾的黎明弥撒节,人们要在黎明到来之前进行弥撒,意味着破除黑暗。弥撒结束后,要喝热巧克力,搭配刚刚出炉的甜点,意味着黎明的甜蜜。

圣诞节,抛花节,相随而至

圣诞节跟新年一样,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跟西方国家一样,大家互赠礼物,孩子们期盼着圣诞老人的到来。第二天,是专属于菲律宾的抛花节,大清早,人们要把美丽的花朵洒在马路上,代表圣洁。

◎丰富多彩的地方性节日

水牛节,对“劳动搭档”表示感谢

菲律宾人的耕种,离不开水牛的帮忙。在古老的年代,他们认为水牛是神派来帮助他们的,为了表达对神的感谢和尊重,也期盼丰收,每到收获的5月,就会举行祭祀、游行活动。发展到现在,跟天主教的教义结合在一起,成为5月14日至15日的水牛节。

这个节日属于奎松省和黎刹省,每到节日这天,有水牛的农民要把水牛清洗干净,在牛角和牛蹄上涂抹“圣油”,在牛颈套上花环或彩色布条,然后牵着水牛到教堂外面。牧师为水牛祈祷,之后是水牛比赛。

水牛是菲律宾人的伙伴,所以对于水牛,他们是喜爱与信赖,也自然应运而生了节日的祝福。

比赛场地是他们最熟悉的田间,主人发号口令,水牛拼命往前跑。到终点的水牛,要根据主人的口令进行屈膝等表演。在比赛中和表演中获得胜利的水牛,它的主人将获得不同的物质奖励。

水牛节上的水牛

第二天,水牛拉着丰盛的瓜果来到城镇的街道,一方面告诉居民丰收了,另一方面也让水牛接受城镇居民的感谢。装饰着彩条的牛车上载满香蕉、菠萝、杧果,还有烤鱼、烤猪等。居民们早早准备好了一根高大的竹竿,上面绑着钱、糖果和其他食物,等到牛车经过,他们将竹竿上的东西放低,祈祷来年更大的丰收与幸福。每当这个时候,孩子们会争相去抢竹竿上的东西,非常热闹。

终点是教堂,水牛要在教堂前屈膝下跪,代表对上帝的膜拜。此时还有一群人,抬着天主教守护神伊西德罗的神像,刚刚结束了在街道上的游行,正进入教堂祈祷。祈祷结束后,仪式便告一段落。

其他的五月节

5月的地方性节日很多,除了比较隆重的水牛节之外,还有巴希雅斯节、收获节、欧班多生育节。前两个节日同样是庆祝丰收,最后一个是专门为没有子嗣的夫妻求子的节日,同时也是感恩父母养育之情的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当地人会穿着华丽的服装,在街上参加游行,载歌载舞,欢乐非常。

除此之外,菲律宾的地方性节日还有在马尼拉举行的马尼拉日,为了纪念1571年马尼拉的建成;在巴拉扬和巴当卡举行的烤乳猪节,这一天有规模盛大的筵席,几乎是各家各户制作的烤乳猪;在大堡市举行的卡达雅万节,这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只不过庆祝的是水果和兰花的丰收,所以节日当天会有水果、花会的游行活动,是一个香气扑鼻的节日;在三宝颜市举行的三宝颜美丽节,节日时期会有各种表演、展览,是很好的生意契机;巴若尔西内革罗省的面具节,是海边渔民为了祈求减少海难的仪式,后来发展成节日,当地人穿着特色服装,戴着面具,在街上起舞……

菲律宾人对节日的热爱一定名列前茅,几乎每天都有节日,每天都在欢呼中度过。这也印证了世人对菲律宾人的评价,乐观、热情,能把苦难都变成值得狂欢的节日。

斗鸡文化

没有一个国家,对斗鸡是举国成瘾,只有菲律宾。尽管菲律宾的动物爱好者说斗鸡在残害动物,尽管一些学者教授说斗鸡在误导年轻人,让他们觉得动物之间互相残杀,并以此来获取金钱是合情合理的。但斗鸡,就这样一直风靡着。

隔着笼子,人们紧张地观看着斗鸡比赛。

◎无法追溯的斗鸡文化

斗鸡,可以说是菲律宾的国民活动,就像足球之于巴西,只是前者更加血腥暴力。在斗鸡场上,从来只有你死我活,没有一只战败的雄鸡能活着走出赛场,因为菲律宾人会在斗鸡爪子绑上8~10厘米长的刀片,谁更凶猛,谁的刀就能割断对方的脖子。

很难为菲律宾的斗鸡文化寻找根源,西班牙人进驻之前,这里就已经盛行斗鸡之风。纵观整个世界,最早出现斗鸡项目的大概是中国,春秋战国的典籍中有斗鸡的记载。应该是从中国传到了亚洲其他国家,然后传到了欧洲。但在鸡爪子上绑刀片,却开创于罗马帝国。一个热衷于看激烈角斗的民族,自然也喜欢这种斗鸡游戏。只是简单的斗鸡实在不够刺激,而且时间过长,所以他们在鸡爪子上绑刀片。

不管源头在哪,如今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菲律宾一样热爱斗鸡的国家。在菲律宾男人看来,斗鸡是勇气的象征,是成年人无法实现的解决不公与纷争的理想方式。

◎胜利的快感

一场斗鸡赌注,最多的时候可能有几十万美元。这就意味着有人将因此陡然而富,也会有人瞬间倾家荡产。但侥幸心理总让人觉得自己会是赢家,所以斗鸡市场从来不乏赌客和观众。

在比赛之前,人们要根据参赛公鸡的个头、重量和精神状态来推测谁是赢家,并据此下注。这虽然不是比赛,却是斗鸡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下定离手,有人压了十几美金,有人压了几百美金。比赛开始,两只雄鸡斗志昂扬,它们没有逃跑的意识,只有拼杀的本能。于是常常能够见到赛场上满地鸡毛,两只公鸡气喘吁吁,鲜血直流,但必须坚持到有一方倒下为止。

一场比赛不过几分钟,却是天堂和地狱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