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页

吴静香也被这消息惊到。

科举的前三甲一般不会外放,还是进翰林当个七品的编纂,熬资历,混个三五年之后,便去太学当品正,或是鸿卢寺,运气好点也可以进礼部。

翰林出身的一般混的都不错,十年可以混成侍郎,再好点的尚书也大有可为。

状元外放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大哥这个状元是多不招皇帝待见,吴静香想着,自己要不要进宫,与齐皇做点交易,让大哥混到好一点的位置。

殿试虽说是齐皇亲自阅卷,但他也不可能逐篇查阅,而是有专门的评审官查阅,挑出较好的几篇供皇帝挑选。

他们呈递给皇帝试卷的顺序是有讲究的,一般最上边的便是最好的,定为状元,其他次之。

偏巧吴文清的文章,没有鼓吹齐皇此次直接改革试卷,没有溜须拍马,而是带有些批判性的话语,剑指齐皇。

齐皇一声招呼不打,直接改了试题,摒弃了祖宗传下来的诗赋,评卷官心中没有不忿是假的。

而吴文清这卷子的文笔、论述、书法、卷面,他们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干脆放在第一位,故意膈应齐皇,无声地宣告齐皇,我们文人也是有气节的。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齐皇既然同意了,并钦点了吴文清为状元。

但听封受赏的时候,本次的榜眼、探花都进了翰林,吴文清这位状元反而外放,并且赶到山东夏邑县做一个小县令。

齐皇终究是恼了这位状元的文章,眼不见为净,不许他在京城的眼皮底下晃悠。

山东士族众多,那边的势力与士族门阀为首,并不会听你一个小小的县令调配。

朝臣也不会为了他这个小小的新科状元,反驳齐皇,吴文清便如一个小石子,被扔出了京城。

“我被任命为山东夏邑的县令。”

吴文清拿出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