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三,宜嫁娶,钦天监亲算出来的良辰吉日。
如果说小皇子是老皇上藏在心尖上的宝,无人可及无人可知,那么静怡公主便是老皇上捧在手里的明珠,拿着怕掉了,放着怕落了灰,怎么疼都觉得还不足矣。
这静怡公主,真真是尊贵,享尽了这天下第一人的宠爱。
不知道是不是静怡公主心里还放不下对严子墨的那一点少女情怀的缘故,静怡公主出阁都快近一年的时间了,老皇上筛选了一波又一波的青年才俊,静怡公主才渐渐松了口承了这门亲事。
原因无他,这门亲事乃国亲,两国联姻,缔结盟约,静怡公主本就没得选。
宫里的公主本就少有所出,南边的楚易国和西北的伽楼国又都来了使者下了聘书,指明要迎娶老皇帝的这颗明珠,静怡公主唯一能做的选择便是在两者中择一而嫁。
西北伽楼国的王上暴虐无道,荒淫无度,年岁已和老皇上无差,又生得一副丑相,粗犷黝黑;南边楚易国的皇子身子羸弱,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能在宫中自保都实属难事。
俩人皆非良婿,皆非良人,可惜了静怡公主这么一个妙人儿。
老皇上在龙椅上坐了一夜,叹了半宿的气,翌日还是将聘书悉数送到静怡公主宫里,又增派了几个奴婢和太监监管着静怡公主。
那之后整整三天,静怡公主倒是不哭不闹,只半步未踏出宫,滴水未进。
即使这样,老皇上也并未入宫露面,甚至一言都未关怀过。家国名利前,作为公主,这点牺牲,似是再正常不过。
老皇上知晓自己气数将尽,周围小国尽是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为了这江山万世,为了他的子孙后代,纵是要老皇上的掌上明珠,老皇上也得忍痛割爱。
而作为公主,结和亲何尝又不是她们另一种命运的归宿呢?
宫里递的折子正是静怡公主结亲宴的宴席,主要是为了设宴款待南边楚易国来下聘的使者,女眷们依然在后宫的殿内设有宴席,届时她们这些朝廷重臣的女眷们聚在一处,又是好大一出戏了。
唐诗和原主的长相别无二致,本就底子得天独厚,素颜就很能打,尽管这几天唐诗心力交瘁,疲态尽显,但只稍微一打扮,还是艳压京城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