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良正吃着面条,听华桑说起这事,把筷子放下比划道:“我本来也准备跟你说的。”
本来还想告诉她这个消息,给她一个惊喜,没想到被大嫂先说了,但一想到一家人好久没有一起出去了,宋良又开始期待起来了。
华桑对这个兰花节也有些好奇,但是见宋良正在吃饭,所以没有多问,而是说:“你先吃饭,吃完饭跟我说一下这个兰花节的事情,大嫂说我们明天还要在镇上待一个晚上,我需要准备些什么吗?”
闻言,宋良不再比划什么,而是端起碗,重新开始吃饭。
一碗面条,很快就被宋良吃饭了,不等华桑动手,宋良自己就拿着碗去洗了。
“好了,现在跟我说说这个兰花节吧。”
等宋良刷完回来,华桑赶紧问他。
“说起兰花节,就不得不说泰宁寺,泰宁寺最开始只是一个小寺庙,庙里一共也没有几个和尚,当时有个叫季非同的书生,去京城赶考,路过这里,同此地知县之女一见钟情,后私定终生,因为书生要进京赶考,于是约定待他高中状元之日,便是娶她之时”
听到这里,华桑便觉得这个故事必然是个悲剧,果然,宋良继续比划:“那个书生几年没有消息,后来知县之女受不了父亲逼迫她另嫁他人,于是跳水自尽,这条河起源地不知是哪里,但是终点却是泰宁寺。”
虽然这个故事情节略微有些老套,但是华桑还是好奇后面的结局,忍不住追问道:“那个书生呢,后来回来了没有?是不是他忘了这个约定?”
许是华桑追问的语气有些急切,宋良意味深长的看了她一眼,才继续比划:“并非是书生薄情,而是因为他不服京城水土,一到京城便大病一场,第三年才考上,而且确实高中状元。待他重回此地,想要迎娶心爱之人,却发现对方就在三日之前,已投河自尽。仅仅只差三日,若他早回来三日,或者路上快些,这件事极有可能会避免,书生实在原谅不了自己,陷入了癫狂,后不知所踪。”
“那这个故事跟兰花节有什么关系?”
“别急。”比划完这句安抚华桑的话,宋良才又继续:“后泰宁寺出现一高僧,看到的人都说与季非同长的一模一样,这位僧人佛法高深,能为百姓消解所有的迷惑与执念,被解惑者回来无不豁然开朗,放下一切迷惘与痴念,所以一时间,百姓对这位高僧的信服空前的高,泰宁寺更是香火鼎盛。”
“又过了几十年,忽然有一天,满城兰花盛开,甚至有人能隐隐听到一女子一遍遍的呼喊,第二天,寺里小僧发现,当时已是主持的高僧于后山的河边圆寂,那条河正是当年知县之女投身的那条,而那位知县之女名叫盛兰,生前最喜欢的便是兰花,也是在这一天投河的。”
整个故事听完,华桑不胜唏嘘,想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这故事是真实的么?”
看她感叹半天,没想到最终却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宋良哭笑不得,比划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据今已有几百年,之所以流传下来也是靠老一代的人口口相传,其真实性已不可考,一代代传下来,想来并不全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