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页

至于为啥不从村里找,那是因为季庆山怕事情再闹大,季家如今已经没脸可丢了。

朱氏娘家虽然穷,但兄弟四五个,侄子十好几,而且侄子都长成了壮小伙,一听要去给老姑撑腰,又去找了平时要好的哥们,拿扁担的拿扁担,扛铁锹的扛铁锹,风风火火就去了镇上。

朱氏见自己这边人多势众,把季庆山说的那什么先礼后兵,完全抛在了脑后,闯进书院,把正在讲课的谭先生堵了个正着。

她那大嗓门可半点不带虚的,赔钱俩字喊的是气壮山河回音绕梁。

学生们先是呆若木鸡,继而满室喧哗。

谭先生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自然不肯当着学生的面承认。

然而文人遇到泼妇,哪里能是对手?

更何况朱氏脸皮奇厚,从不知羞耻为何物,当堂撒起泼来,又骂又哭又拍腿,动静之大,竟是把半个书院的人都吸引了来。

随后山长也被惊动了。

白鹿书院寂寂无名多年,一朝出了三个秀才,不敢说蜚声关北,至少在邺阳是彻底出了名。

是以书院最近格外热闹,连带着镇上也车马拥堵,都是想送孩子来读书的人家。

除了适龄的蒙童,还有已经在别处读了几年不见成效,愿意花重金插进来的半大学生。

除了本镇的,外镇的也有,甚至还有县城的。

穷惯了的白鹿书院,何曾经历过这种阵仗?虽然上下忙的团团转,但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没想到这个关口,会发生这般打脸的事。

山长亲自出面过问,纸终归是包不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