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页

临州的盐,这十年来原本是官制、官收、官运、官销,但盐吏懒惰,中饱私囊,积弊甚重。更别说官盐时常紧缺,而私盐大行其道。也就是老天赏饭吃,有了这些堪比黄金的盐矿,喂肥了不少蠹虫。

但李贽却开天下先河,率先在临州试行一套新的举措。将原本因榷盐令而收归官府和户部的盐井全都悉数归还各家。

此举一出便炸了锅。当初为收这些盐井可谓是大动干戈,甚而出了不少人命,激起过民变。而今,要将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简直是打朝廷的颜面。再说,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此举简直是挑战皇权。

但最终,随着新政的施行,朝中纷乱争执的声音却渐渐小了。

李贽的改革可谓切中时弊,将盐法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官府退出了前后三道工序,却只凭着“官收”一项,将盐利攥在手中。

归还盐井,平息当年的民怨,生产出的盐却又只能卖给官府,由官府制定相对低廉的价格,使百姓吃得起平价盐。从而在源头上遏制了私盐生长的土壤。

为获利更多,盐井自然会生产更多的盐,民间自然不必再吃缺盐的苦头。

将运、销转到商人手上,能从中获取贩卖盐引之利,裁撤掉大量冗余的重负,还利于民的同时,朝廷反而还稳赚不赔。

望着当月翻了数倍的盈利增收,户部尚书笑得眯缝了眼:“这小子真他娘的是个人才。若当年有这项妙计,国库何愁不丰?陆甫的榷盐令,将一切都攥在手中,却吃力不讨好,李贽这一改革,高下立现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