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松贮存的时间在鲜肉与肉干之间, 且口感又是上等, 薛祁算了算,刨去运输的时间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这肉松从粮食补充地运送过来大约也只能够储存七八日罢了。
但这东西制作起来要比肉干还要繁琐,所需材料也更为昂贵,毕竟朝廷拨下来的军费是有一定数目的,若是作为平日里的食用, 那必会缩减他们口粮的量。
满足口腹之欲与填饱肚子,孰轻孰重?这一点自是不必说。
所以这肉松并不能完全替代肉干,可以作为平时的加餐,隔三差五偶尔一次也没什么,重点还是要放在战时的能量补充。
这个结果已经算是很好了,如何规划他心中也有了一定得打算,薛祁想着,十几日应当也是馕饼的极限,便叫人时刻关注着动态,及时禀报。
但不曾想,以北境的严寒和干燥程度,这馕饼硬生生撑过了十几日,二十几日,直奔一月,在一场小雨过后才终于有了变质的迹象。
薛祁怀疑,若不是这一场小雨,这馕饼是不是还能再接着放,但这几样东西的普及在这一个月看来,已经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五谷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重要的是它便捷,若是有开水,一泡水冲下去那边是五谷糊,若只是热水,那便不会成糊,只会沉底。
倘若将这馕饼掰成小块泡进去,上头再撒上肉松,薛祁甚至觉得,这比他们平常吃的饭时也差不到哪里去,起码一顿饭算是对付过去了。
薛祁打定主意,这东西,必须得推广出去。
说干就干,趁着晚上得空,薛祁写了封奏折,将此事说明清楚,包括这东西的好处,发明人,以及他希望将此法普及给各大军区的事情,一一阐述,才又派人送往京都,呈给陛下。
军部对于此事有功之人,他自会封赏,至于赵平安那里,他也去了封信,但来回还得耗上十来日的时间,他等不起,反正以他们二人的关系,就算是说了,也还是那个答案罢了。
没过几日,这奏折便到达了天听。
魏庭澧原以为这奏折只是例行上奏,批阅起来也只是像批阅其他奏折一般,平常看待,直到他看见开头没两句还写着赵平安的名字……
看到这熟悉的名字,魏帝有些傻眼,赵平安?他徒弟赵平安?
他一开始甚至怀疑这是否是重名,等看了这奏折末尾处的上奏之人是薛祁之后,魏庭澧便明白了,这不是重名,定与他那小徒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