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页

她复挂出客套疏离的微笑,唇角勾起三分弧,眼睛却平静不带笑意,用温柔却不容置疑的语气说:“自然不妥,男女有别。伯爷,还有什么事,是陶府能帮得上忙的么?”

隐藏的言辞就是,若是无事,这便不送了。

程士诚喉结滚动两下,眉心拧起,知道是自己方才操之过急,多少惹佳人厌烦了,说不定,要不是彼此都知道但是未曾点破的他的隐疾,他此刻都不能安坐在陶府待客花厅了。

他还想再试一下:“阿陶,后日,陪我去看灯节,可好?”

陶心荷失笑出声,这人倒是一提再提,不晓得他们这个交际圈子,不接话就是不愿意么?

看来,她与文臣及其家眷们你来我往相处摸索出来的不言自明的规矩,在吉昌伯身上很不适用,不知怎地,勾起了陶心荷三分新奇。

笑罢,陶心荷还是婉拒:“我不去了,多谢伯爷厚爱相邀,预祝您赏灯愉悦。”

程士诚依依不舍告辞,临行还说:“届时,我会送花灯过来,还请不弃,收下为盼。”

陶心荷叹息着拒绝,深深觉得,自己是个讨厌、冷淡的主人。然而又有什么办法呢?对方毫无来由的热情,“无功不受禄”呐。

上元佳节转瞬即至,今宵天子与民同乐,宫门外放焰火升巨灯,皇上高楼露面,众臣称贺繁华,再外圈永远不缺凑热闹的百姓们。

至于其他地方,更有一年一度的灯火通明、华灯竟艳景象,众多商家挖空心思设灯展、猜灯谜,大户人家设元宵棚、供大油灯,还有“走百病”、跪月神的习俗,各有各的去处,各有各的玩法,通宵达夜,人人不眠。

京城人家都会举家出行来观灯赏月,偕老带幼,呼妻唤子、左邻右伴,喧腾的气氛直冲九云霄。

不过,有丧事的人家除外。

莫家小院里,和尚们念经声音,仿佛都小了些、凌乱了些,不晓得是不是心不在焉的缘故。

好容易到了戌时,领头和尚“阿弥陀佛”念诵一声,对一身靛色常服的顾凝熙施礼后,说道:“施主,亡灵头七已满,您和莫姑娘,身上沾丧的晦气,少了一层,大善大善。”

眉目憔悴的顾凝熙,常舒了一口气,回以一礼,谢过和尚,又问道:“初十我过来时,大师说,逝者双十而逝,颇有怨气,我是义兄,相当于亲兄,因此最好在此地守满头七、不见外人,方可化解。不知此时,我能去见见亲眷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