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信的眸子里依旧带着心疼,半晌之后,才道:“你见过海吗?反正京城离天津也不远,不如,我们去瞧瞧海吧?”
谢千羽感兴趣地眨眨眼,她的确没有见识过大海。从天津卫坐马车最多一日也就回京了。不得不说,宇文信的提议十分有吸引力,就连一旁坐着的曼娘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她在北境长大,大海只是传说中的东西,心里好奇得紧。她一个卖身为奴的丫鬟,若是此次能跟着世子妃去瞧瞧,还真是造化了。
马车一路平稳而快速地行走,午饭就在马车里用糕点和带来的乳膏解决了。
一直到了下午,车队终于进入了鲁家村。郭嬷嬷早就得了信,所以很早就坐在“鲁家村”的界碑旁等着。看车队来了,急忙站起来,乐呵呵跟着上了马车,指引着子夏赶车,前往自己的家里。
鲁家村是个十分小的村子,拢共也不过三百来户,占地却不小,东南西北的土地山头,连上宇文信说过的一些游玩的好地方,都属于鲁家村。村名大多是种地为生的农民,郭嬷嬷有了宇文信的接济,自然是这鲁家村最富有的人家,这些年也买下不少土地,便雇佣了其中三十几户人家来给自己做长工,俨然是鲁家村的地主了。
谢千羽看着坐在一侧的郭嬷嬷,一身赭色绣富贵牡丹的缎子褙子,里面是墨蓝色百褶裙,穿了一双绣莲花的黑缎面夏鞋,再加上额头的喜鹊闹春抹额,顿觉得有些新鲜,笑着问:“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打扮的吗?”她也去巡过庄子,可没有见过这样打扮的妇人。
郭嬷嬷笑起来眼角带着皱纹,道:“世子妃,村头的妇人大多是粗布衣裙的。老奴身上这身衣裳,是信哥儿给的。”比起在梁妈妈葬礼上说一不二的世子妃,此时的女子更像是这个年纪女孩该有的活泼和灵动。
正说着,便路过了一片农田,郭嬷嬷忙指着那田地里劳作的农妇对谢千羽道:“世子妃瞧,那就是村妇们常穿的干活的衣裳。”
谢千羽顺着撩起的车帘瞧去,见一片绿油油的田地里有一妇人正在拿着锄头,不知是在除草还是在做什么。她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半长粗布衣裳,仿佛还打着补丁。腰间随意绑着一个黑布条子,也不知是什么做成的。那条黑灰色的裤子上,两个膝盖明显是加了厚的,该是破了又破,补了又补的。
郭嬷嬷道:“这是来嫂子,是村子里有名的穷困人家。”说着,她叹息道:“来嫂子是百里地之外的村子的,嫁来鲁家村没多久,就死了丈夫,她孤身一人,带着女儿长大。前些年,女儿嫁了人,听说,也过得不好。我家与来嫂子夫家有些故旧,因此帮衬着些。可农户人家里没有个儿子,着实太艰难了些。”
郭嬷嬷又指着田地边一棵桑树下坐着吃东西的一个老头,道:“这是老齐头。家里几个孩子都在那年的鼠疫中死了,如今老夫妻两个带着七八个孙子孙女,太难过了些。”她扭头对谢千羽道:“他们家的孩子,卖给我们家三个,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可即便如此,可依旧日子艰难。”
谢千羽微微叹息,她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却不知道柴米油盐是这样的日子。她生来是勋爵人家,即便缺衣少食,也从未体验过这样算计每一颗米粮的艰难。
马车绕着村子里并不宽敞的土路一路带着尘土,并不快速地行走,渐渐地看到一些人家。此时不过未时,人家里还没有炊烟升起,偶尔传来虫鸣之声,到处都是宁静祥和的气氛。
第364章 祥和山庄
郭嬷嬷的家是一个三进的院子,后院套了一个大园子,就坐落在村子的南边,靠着绕村河不远。白墙灰瓦,乍看有些江南水乡的风格,只是,这院子有些过于大了些,占地足足十几亩地,少了江南的院落的小巧之风,多了些北方建筑的豁达和豪迈。
大门用了飞檐,上用行书写着“祥和山庄”四字。从外面一丈来高的院墙可以看到里面伸展出来的几棵高大的树木,似乎是枣树和榉树,当是取“早早中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