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

我们追杀了荀匡两天两夜,现在荀匡身边只有忠诚于他的五千私军,在大禹国,一个刺史胆敢豢养如此数量的私军,是必死的罪孽,不过这是战时,新皇暂时不但不会动他,甚至还会重用他——

这绝对不行的。

荀匡,他必须在真正的决争爆发之前,死无葬身之地。

在半马坡,我们的两万五千余人的大军,包围住了荀匡。

站在高处,我向荀匡的士兵许诺,如果此时投降,我不但会放他们平安离去,还会给他们一笔遣送费,这是我最后的心软了,可惜的是,那五千士兵环绕在荀匡身边,寸步不离,无一人叛逃。

九王爷在我身侧叹了一口气,一声令下,旌旗飞扬,战鼓奏响。

千军万马一齐向荀匡的军队发起进攻,绞杀这笼内的猛虎。

这一战,就是一个白昼;这一战,绿草染为红地;这一站,流血漂杵,尸骸遍野。

五千士兵面对两万余人的大军,死战到底,直到流进最后一滴鲜血。

最后,在荀匡身边最后的亲卫替他挡下一刀之后,荀匡的军队中只剩下的他一人,孤零零地站在他的五千士兵之上。

奋战整天的荀匡俯身,合上那名亲卫无法瞑目的眼睛,提着刀,向我走来。

我说过,荀匡是个有才有能的士人。

在送给新皇的奏折之中,他提出,中央大军不可以轻易派出,目前禹国的军队早已经连表面的光鲜都做不到了,军队装备不堪,常年疏于训练,风气糜烂腐败,这样的无用的军队就算有十万,都比不上九王爷麾下精兵一万。

荀匡还是一个忠贞不二的臣子。

他在奏章中以自己的项上人头担保,央求新皇不出动大军,让他带领五万新兵,以战养战,以血练兵,后方城池加紧制造军备,训练用以补充的士兵,以丰饶的腹地对拼荒芜的边境四州,相互对耗,如此下去,不过一年,八王爷的边军就难以为继。

荀匡更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刺史。

在奏章最后,荀匡以血写就。他恳请新皇,看在各州百姓的份上,不要派出中央大军。中央大军为个州郡府兵的集合,人数多达十余万,如此多的军队,给养必定由沿途州郡百姓提供,可近几年洪灾旱灾不断,百姓早已疲于奔命,如今勉强恢复生机,就又将那群贪婪如蝗虫的军队放出,一路搜刮而过,民将不民,何以聊生?